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校供暖孵化创业种子 90后学生创业两年身价百万

2015年05月22日 18: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学校供暖孵化创业种子90后学生创业两年身价百万
    颜岩(左)和他的合伙人展示他们的最新研发成果。这款便携式降温仪可以不用加制冷剂的情况下产生低于环境10摄氏度的冷风,目前这项技术已审报专利。 唐娟 摄

  中新网南京5月22日电(记者 唐娟)“我们团队研制的便携式降温仪,刚被众筹公司估值千万,6月1日就将投放市场。”5月22日,常州大学环境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大四学生颜岩兴奋的告诉记者,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常州市履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一沉迷网络游戏,为买装备天天吃泡面的他,如今已是身价二百万的“90后”老板。

  在常州大学,像颜岩这样的“90后”老板有很多,创立“未卜猫”点餐平台的李子越、设计无人机的刘鸿飞……常州大学团委书记牟静介绍,常州大学为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定制了创新项目伙伴计划,建成打破学院界限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验室,现在学校每年拿出60万元作为创新创业基金。“目前创业伙伴项目中心共有项目100多项,资助金额达80多万元,每年有30多个项目进入基地开始创业实践。”

  “供暖”孵化每颗创业种子

  李子越在一年前就萌生了创业想法,当他得知学校建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就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经过项目申报、答辩评审,顺利入驻创业社区,并在社区的帮助下,成功注册了公司。但由于缺乏经验,公司发展一直难有起色,他甚至一度想到放弃。今年4月,在常大“创业诊所”创业导师的“诊治”下,李子越才重新明确了发展目标。常州大学的学生在“未卜猫”点餐平台上下单,食堂根据订单做菜,再由李子越的团队送餐“上门”。营业第一天,李子越就接了50个订单。今年就要毕业的李子越说,有了在校的实战经验,毕业后的他已经明确了创业的路径。

  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告诉记者,创新作为一种实践、一种习惯,在常州大学3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已经凝练成了学校文化。

  兴趣爱好、专业导向、大赛催生……特色鲜明的创新教育让学生拥有了多样化的创业想法。爱好摄影的机械工程学院的许爱峰在大二时成立了“创影ideas”摄影工作室;市场营销专业的吴贝贝为了让得到更多市场锻炼,在校时承包了图书馆的常大咖啡吧,之后成立涅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年盈利额超过40万元;计算机专业的刘鸿飞在参加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赛中获得启发,以研发无人机项目作为自己的创业起点。

  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和扶持学生创业,常州大学开设了9门创业课程和10余门公共选修课,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专利和各类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科技创新项目。2014年,得益于常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浓厚氛围,面向全市的常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在常大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有利于常州市的优势创业资源逐步集聚,为萌生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与强大的‘暖房’。”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奎庆说。

  “创业诊所”全程关注学生企业成长问题

  常州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工设08级肖欣悦在校时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但他却对市场调研、投融资、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经同学推荐,肖欣悦向学校“创业诊所”预约了“同行问诊”。常州的一企业家“接诊”,成为他的创业“家庭医生”,并针对肖欣悦创业可行性开出了诊断“处方”。经过“家庭医生”的望闻问切,如今,肖欣悦创办的常州稍酷设计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已经能够承担常州市科技经贸洽谈会、婚博会等大型活动的设计业务。正式步入老板行列。

  牟静介绍,为了能够给学生创业提供全面、权威的诊疗服务,常州大学组建了一支“医疗团队”,来自法律、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成长顾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因为玩游戏缺钱,颜岩和朋友合伙创业,有过许多创业想法,也实践过很多,有些项目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不可行的结论,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如今,颜岩将学校十几个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主营业务为软件开发、信购商城、可穿戴智能设备研发、3D打印项目。从2014年8月成立至今,已有超过百万的合同订单。

  让学生的创业项目“传承下去”

  “从这里开始,活下来,走出去!”在常州大学大学生创业社区的入口处,这句标语显得格外突出。“不管走出去的还是带不走的创业项目,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陈奎庆介绍,2013年,常州大学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名为“常青藤”的大学生创业社区,构建形成了以“创业社团+创业项目+创业学生”的大学生创业传承机制,让大学生创业项目不光能够“办起来”、“活下来”,也能“传下去”。

  对于带不走的创业项目,常州大学的学生都自愿选择传承下去,学校图书馆内的咖啡吧,在吴贝贝毕业后,就转让给了学弟学妹,让他们实践创业之路。许爱峰告诉记者,毕业生将自己的创业项目留在校内继续传承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创业社团甚至已经传了5代以上。

  让学生创业项目走出校门,继续传承壮大,常州大学还与常州市相关创业园区、基地联动,多维打造孵化基地,并推荐优势学生企业入驻。牟静介绍,常州大学与常州市创意产业园联动建成以文化创意项目为特色的孵化基地、与红星美凯龙集团建成以家装设计为特色的孵化研究基地、与常州科教城大学生创业园联动形成以研发为特色的孵化基地,“目前这些基地里都有着常大走出的学生企业的身影。”牟静说。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