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白领午睡醒来进医院 医生:长时趴着睡不利健康

2015年06月12日 10:05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28岁白领趴在桌上午睡

  一觉醒来进了医院

  医生说,长时间趴着睡不利健康,可用U型枕靠着椅背休息

  进入夏天,午休时间长了,不少白领都会在午饭后趴在桌上小小地补个觉,办公室里,常常卧倒一片,很多人都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但没有啥症状,也都不在意。

  28岁的王小姐是象山一家广告公司职员,不久前也开始学习同事们,趁午休的时趴在办公桌上 “养精蓄锐”。前两天,一觉醒来,她浑身无力、四肢发麻,本想活动活动就好了,一站起来头晕得厉害,最后连班都上不了,只好到医院检查。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的医生告诉她,这是典型的午睡不得法导致颈椎、腰椎过度屈曲,还伴有因血流不畅出现的脑供血不足,如果长期如此,有脑梗塞的风险。

  午睡的好处确实很多,但方法还真是挺讲究的,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午睡。

  趴桌上睡了40分钟,浑身难受去了医院

  王小姐本来没有午睡的习惯,但最近迷上了看电视剧,每晚都要看到后半夜,加上入梅后天气闷热,每天吃完午饭,她就犯困。

  看到很多同事都抱着个睡枕趴在桌前睡午觉,她也效仿,睡了几次,下午确实不那么困了。

  没想到的是,前两天,就因为这样睡午觉,她把自己睡进了医院。

  那天她和往常一样,吃了午饭,慢慢从食堂散步到办公室,稍微站了几分钟,就趴在桌上进入了酣睡状态。

  大约睡了40分钟,王小姐醒了,伴着口干舌燥、浑身没有力气,起初浑身都麻酥酥的,彻底清醒后就觉得四肢发麻严重。

  她想是睡姿不对,起来活动活动就会好,谁知一站起来,严重晕眩。坚持了一会儿,实在振作不起来,只好请假回家。

  回家后依旧昏昏沉沉,家人担心,就送她到李惠利医院检查。

  医生告诉她,其实她没什么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午睡的方法不得当。

  长期趴着睡有脑梗风险,还会加重近视

  李惠利医院中医科张增祥医生说,午睡确实有利于养生,有降血压、保护心脏、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提神健脑、振奋精神、调节情绪等好处,特别是过了立夏,天气逐渐转热,中午睡一会儿,可以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但像王小姐这样午睡不得法,反而对身体带来不适的患者并不少见,特别是夏天,总能遇到。”

  张增祥说,趴在桌子上睡觉,颈椎和腰椎过度屈曲,严重超过了平时的弯曲范畴,并且长时间保持这个状态,不但会使颈椎和腰椎的肌肉紧张、小关节长时间处于不正常位置,还会造成局部缺血。

  “人的血液循环,后循环时血液是要传过椎间孔的,长时间的过度弯曲,会导致局部缺血,血流不畅,从而造成脑供血、供氧都不足,所以才会出现浑身无力、头晕等症状,如果常年如此,心脑血管本身就不好的,有可能促发脑梗。”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趴着睡觉,还容易加重近视,因为头部枕在胳膊上时,眼球会受到长时间压迫,造成眼压过高、眼球扩胀及眼轴增长;另外,趴着睡觉也容易造成椎间盘退变、突出,韧带、肌肉的持续过度牵拉,进而出现颈、腰背部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导致部分肌肉瘫痪。

  午睡可用U形枕,三种人不适合午睡

  那么怎样才算是科学地午睡?

  张增祥医生说,午睡时最好要保持卧位睡姿,在头部垫一些柔软物做枕头,双脚平放,这样有利于全身的血液循环和肌肉、关节的放松。

  大多数白领一族,并不具备这样的午睡条件,那也要避免趴在桌子上,可选择U型护颈枕,靠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休息片刻,让眼睛得到放松,使颈椎有所依靠,睡醒后可适当做些伸展运动,缓解肌肉紧张。

  要注意的是,午饭后不要马上就睡,否则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会造成脑供氧不足,严重者还会引起反流性食道炎。可在饭后先进行10分钟以上的小幅度运动,走动一下,然后再午睡。

  午睡的时间不要过长,不要超过1小时,时间过长,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反而感到不适,睡醒后可以用冷水洗把脸,做一下伸展运动。

  高温天快来了,午睡时不能贪图凉快而选在走廊等通风的地方,不能正对空调、风扇的方向,否则容易引起伤风感冒、关节及肌肉酸痛,严重的还会面瘫。

  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午睡的,血压过低的人,体重过于胖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人,尽量避免睡午觉。如果实在太困,肥胖者可以在午饭前睡20—30分钟,其余两类人群要在午饭半小时后入睡,也不宜超过30分钟。

  另外, 血液循环有障碍,特别是脑血管不好的人群,喝杯白开水再午睡,可以降低脑血管不测的风险。

  本报通讯员 吕方伟 本报记者 李竹青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