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手机快速充电靠谱 测评显示品牌快充手机没问题

2015年08月03日 13:44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

  手机快速充电,还是靠谱的

  测评显示,充电速度、安全性、续航能力等各项指标,品牌快充手机都没有问题

  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报道

  试安全

  4品牌充电安全性表现均较好

  比快慢

  快充手机 充电的确更快

  拼持久

  充得快耗电也快?不会!

  手机快速充电,很多人最担心的就是安全性。重庆晨报联合《消费者报道》杂志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312名参与调查者中,分别有43.3%和44.6%的人担心快充不安全和手机容易发烫。

  手机在充电过程中,如果充电器的绝缘效果不好,就会导致电击危险。因此,我们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对6品牌手机标配充电器的绝缘性进行了测试,具体项目包括: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绝缘穿透距离和抗电强度。

  令人放心的是,6款品牌手机标配充电器的绝缘性全部符合标准要求。测试表明,4款快充手机的充电安全性并不输于2款非快充手机。

  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屏幕越来越大,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与充电时间便成为人们购买手机的重要参考。“快速充电技术”也因此成了不少手机一个卖点。

  那么,这些快速充电手机,充电速度是否真的如宣传所说?几种主流的快速充电技术中,哪一种充电速度更快?手机快速充电是否安全?

  近日,重庆晨报联合《消费者报道》杂志选取了4款宣称支持快速充电的旗舰机型(三星Galaxy S6、OPPO R7、Moto X Pro和小米Note)以及2款没有宣称支持快速充电的旗舰机型(iPhone 6 Plus、vivo X5 Pro),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它们的充电速度和安全性进行了测试。

  在312名参与调查者中,有32.4%的人担心快充手机电充得快用得也快。

  为此,我们对每款手机各取3部,共分成3组,给所有手机存入同一个音频文件并放电直至自动关机;然后将3组手机分别充电5分钟、15分钟、30分钟,记录各自的充电百分比。

  之后,所有手机打开蓝牙、GPS、WiFi,将音量调至最大,在熄屏状态下循环播放上述音频文件,30分钟后记录各自剩余的电量(百分比)。

  测试发现,在充电相同时间后,4款快充手机的续航能力普遍优于另2款非快充手机。其中,OPPO R7的续航更为持久,以充电30分钟为例,播放音乐半小时后,OPPO R7的剩余电量为68%,排第二的三星S6则为40%。

  “如果手机电量是充得快用得也快,那就说明充的是虚电。”一位锂电池检测工程师表示,“事实上,手机耗电快慢跟充电快慢没有必然联系,而主要在于你怎么使用。比如,是打电话还是播视频。”

  “手机快充不会缩短电池寿命。”意法半导体(中国)投资公司技术市场部经理樊志生认为,如果用大电流(比如5A)给不能接受大电流充电的电池充电,那有可能缩短电池寿命;而现在的技术使得手机电池已经可以承受大电流,就没有问题。

  我们根据常见的需要手机充电“救急”的情况,选取了充电5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来对比测试。

  测试过程:先将所有手机全部放电至自动关机,然后用各自标配的电源适配器充电相应的时间,再对手机的电池进行放电,以此验证所充入的电量。

  结果:快充手机的充电速度整体上的确更快。以充电30分钟为例,OPPO R7的充入电量占额定容量的75.74%,而iPhone 6 Plus的仅为19.09%。这样看来,前者充电速度几乎是后者的4倍。

  在这4款快充手机中,采用了VOOC闪充技术的OPPO R7其电源适配器输出功率高达20W,而其余3款手机的适配器输出功率最高仅为15.03W。

  看温度

  受测手机温度均低于标准限值

  哪种情况算“快充”

  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公司能效实验室主管叶佳解释,通信标准明确规定:手机充电接口直流输入电压为5V±5%,最大吸收电流为1800mA,因此只要适配器的输出突破这一条件,都可以算快充。

  “充电器、屏幕、电池和后盖等都有温度限值,超过对应的温度限值会起火或电池爆炸。”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安全实验室主管范运胜介绍。

  我们依据GB 4943.1-2011测试了开机充电时6款手机的温度。具体步骤是:手机电池完全放电后,用标配充电器充电,将屏幕亮度设置为最大,音量调至最大,插入SIM卡,连接WiFi,在线播放视频。

  测试结果显示,6款手机充电时的温度均低于标准限值。有意思的是,在此次测试的多个部位,最高温度的“纪录”均由小米创造。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