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藏区大学生村官:大山深处的责任与坚守

2015年08月21日 13: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四川阿坝8月21日电 题:四川藏区大学生村官:大山深处的责任与坚守

  作者 徐杨祎 尹忠伟

  头戴遮阳帽,身穿浅色的针织衫,搭配蓝色的休闲裤,举止柔和、说话简洁的邓真磋让人倍感亲切。她来到四川藏区工作已经快3年,目前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茸安乡的一名基层大学生村官。

  2012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邓真磋考上了大学生村官。邓真磋自小生长在川西高原上,如今成为了茸安乡蒙古村村民们口中“最有文化”的“村干部”。

  茸安乡位于阿坝县东南边界,距县城大约80公里,地处高原峡谷深处。乡里交通不便,通讯信号差,属于阿坝县最偏远的地区之一。

  而蒙古村村民几乎世代居住在山谷里,多以放牧和采药材为生。村里能说汉语的人不多,能看懂和书写汉字的人就更少了。

  邓真磋告诉记者,她日常的工作比较琐碎,多是帮村民书写汉语证明或材料。“藏族老乡的汉语名字多是音译,为避免出错,咱们这里报销医疗保险时都需要村里出具身份证明。”平时,若有老乡需要帮助,邓真磋都会主动询问情况,填写材料。

  村子里没有网络,很多材料和证明都必须有人送到相关部门。“村里多是老人和小孩儿,他们去一趟县城很不容易。”邓真磋说,为了让乡亲们少走几趟,她和同事时常往返于县、乡之间。160多公里的山路,走一趟就得花大半天。

  和邓真磋一样,29岁的大学生村官尕壤也是大山里行走的“常客”。

  “我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地了解村里孩子的学习状况。”在附近的夏尔嘎村里,尕壤主要负责教育宣传工作,“山路很难走,有时候天还没亮就出门,天黑了也不一定能回去。”

  尕壤是阿坝州土生土长藏族小伙儿,黝黑的脸上总是带着阳光般的微笑。他明白,村里的孩子们只有学会汉语,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尕壤说。

  据茸安乡乡长刘辉介绍,该乡幅员面积大,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并不高,一个月2000元(人民币)左右,但工作繁琐,休假时间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年最多回家两三次。”

  一个月前,同为茸安乡大学生村官的罗州仁青,在报告灾情的路上被洪水卷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8岁。

  得知这个意外,邓真磋心里很难受。她回忆说,有一次自己在回乡的路上也亲历过塌方,多亏车速够快才躲过一劫,“怕家里人担心,我从来不敢告诉父母这边的工作环境。”

  邓真磋坦言,姐姐曾经多次劝她辞职回家,可是她拒绝了。“我是藏区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舍不得这份工作,更放不下蒙古村里质朴的乡亲。”

  转眼间,大学生村官3年的聘期就快到了,尕壤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他想一边工作,一边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若是考上了也会继续留在阿坝县工作。“这边的条件确实艰苦,但一想到村里娃娃们的笑脸,我就充满干劲儿。”

  天色渐晚,邓真磋、尕壤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准备离村返乡。大山里的路并不好走,但这些年轻的藏区大学生村官却未曾停下过脚步,一路前行。(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