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户烧秸秆被卫星抓拍 镇里不知道省环保厅知道

2015年08月25日 13:1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最近,诸暨山下湖一农户烧秸秆,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万万没料到,镇里不知道,村里不知道,省环保厅却知道了。

  原来,省环保厅下属的省环境监测中心每天都会抓拍秸秆焚烧行为,就像抓拍交通违章一样,“咔嚓”一下,秸秆焚烧行为就会被拍下来。用的设备可比抓拍交通违章的先进和复杂的多了,那是两颗卫星提供的“天眼”。

  卫星抓拍火点

  后台几分钟数据生成

  这两颗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卫星,能够提供从2000年以来的卫星资料,可服务于环境管理,能做水、空气和生态的监测。两颗卫星各司其职,每天会在上午和下午分别过境巡逻一次,从不偷懒,也不知疲倦。

  卫星拍摄的照片,只要你那里有接收设备-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系统,就可以接收。省环境监测中心在办公楼的楼顶上,就安装了这样的设备,每天能接收到卫星发送来的“照片”。

  人眼可以感知的电磁波段,我们称之为“可见光”波段。而卫星不仅能拍摄可见光照片,还能拍摄热红外等非可见光的照片。这种多波段的照片集合,专业的叫法是“遥感影像”。省环境监测中心根据监测流程,利用原始的遥感影像,进行模型反演和分析,来寻找火点。具体地说,就是根据热点比周围温度高来判断火点,判断的物理基础是热辐射强度与温度和波长的关系。

  钱江晚报记者在省环境监测中心的遥感实验室观摩到了监测的全过程。工程师只需要在装有业务系统的终端电脑上,先接收卫星传输过来的遥感影像,通过程序,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再进行反演计算,几分钟时间,一份监测报告就新鲜出炉了。焚烧火点的精度,能达到以中心经纬度为中心,边长1千米的矩型区域。

  最初用于监测太湖蓝藻

  没想到解了监管烧秸秆难题

  省环境监测中心的这套卫星接收处理系统,最初并不是用在监测秸秆焚烧的,而是因为太湖蓝藻爆发,用来监测太湖蓝藻的。

  这种监测方法叫遥感监测。把遥感监测方法应用到秸秆焚烧上我省是在2009年启动的。2010年,全省开始通过遥感监测来监测农村秸秆焚烧。国家层面近两年才开始对外公布全国范围秸秆焚烧遥感监测结果。

  “在遥感监测之前,我们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来监管农村秸秆焚烧。”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程师说,“农村里焚烧秸秆,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农田的范围广,靠人工寻找火点很不容易。”

  最关键的是近年来,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空气质量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是话题之一,秸秆禁烧工作也已经被列为了政府考核项目中。地方政府对此也非常看重,特别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详细的遥感监测数据。

  这几年的监测下来,省环境监测中心发现,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的农田,火点相对其他地区要多一些。由于农村秸秆焚烧的随意性,因此在时间上也没有规律可循,“七八月、十一月会多一点,其他月份就比较少了。”

  从秸秆焚烧火点累计分步情况来看,浙北平原是秸秆焚烧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为东南沿海平原地区,浙西丘陵地区秸秆焚烧发生相对最少。

  不过,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程师说了,从全国来讲,浙江的火点算少的,因为粮食作物少,大范围的农田也比较少。我国秸秆焚烧最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特别是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中、南部,山东南部,时间为每年6月,以及陕西关中平原每年6月。

  PM2.5和灰霾

  也可以用遥感监测

  秸秆焚烧通过遥感监测,它的精确度高不高呢?“精度还是可以的。2011年到2012年期间,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比对和实地调查,修正了反演方法,并且每年更新全省的土地利用类型资料,现在我们的精度与国家公布的结果基本相同,但监测指标更多、监测结果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实现类似‘私人订制’的服务。”该工程师告诉记者。

  今年,省环境监测中心不只是做农村秸秆焚烧火点判别,还增加了高速公路沿线等部位的火点,在高速公路两侧各2公里、国道两侧各1公里、铁路两侧各2公里,机场15公里的范围内的火点,现在也能监测到了。

  不仅如此,遥感监测技术还开始涉足PM2.5、PM10、灰霾等更为复杂的课题。“虽然各地都建设了空气质量地面监测站,但是本质上监测的是所在点的空气质量,通过点的观测来说明大范围区域的空气质量和污染过程并不容易,而遥感技术在这方面有优势。”该工程师说,“我们从2012年用卫星数据尝试开始做这项工作,快的话今年年底就会出成果了。”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