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会学研究生暑期调查:城市贫富差距超出认知

2015年09月10日 16:0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社会学研究生暑期调查:城市贫富差距超出认知

  农村家家有狗,城市高频拒访

  ——在社会里,学社会学

  每年暑假,许多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捧着厚厚的调查问卷,踏进此前他们从未触碰过的世界。社会分层、城乡差异……教科书上的概念和新闻报道中的片段,在这一刻无比真切地呈现在了他们眼前。记录的是一个个用于学术研究的数字,记住的则是一个个触动年轻心灵的瞬间。开学时的行囊,难免会重上几分。

  震动

  看到他们,再难“心安理得”

  走在秦家坡的山梁上,社会学专业的研一女生李媛没有想到,就在自己的家乡吕梁还生活着这样贫困的人。

  李媛参与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简称CSS),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调查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调查区域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多所高校的社会学专业师生参与其中。今年是李媛第二次参加CSS,她和同学们的任务是入户到村民家中完成数十页的调查问卷。

  从太原到吕梁,火车要走两个多小时;再去汽车站坐车到方山县,又需要一个多小时;接着,还要走近一小时的山路,才能进村——此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李媛,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以前每年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都回老家给爷爷奶奶烧纸,基本也不进村,烧完就回了。”

  在秦家坡,让李媛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伯伯”。伯伯年过半百,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村里每个季度300元的五保金。

  在“伯伯”家,李媛看到了什么是“家徒四壁”:破旧的铺盖和劣质收音机几乎是“伯伯”的全部家当;院子里一棵挂果的歪脖果树,就是“伯伯”的额外收获;一年365天,“伯伯”基本天天吃挂面,吃水得去村口的水站挑;“伯伯”去年靠贷款做了手术,秦家坡距离方山县城30多公里,去县城的医院就医要到隔壁村租辆摩托才能成行……

  “伯伯”的境况震动着李媛,“以前觉得,其他人的生活和我都差不多,每天过得心安理得。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这样,也有一些人生活很凄苦。他们守着一方土地生活,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因为是到自己的家乡做调查,那种冲击和震撼更大。”

  尴尬

  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国家”的代表

  震动之后,是困惑。

  “做问卷有什么用?可以反映给中央吗?”村民向李媛讲述不能足额收到退耕还林的补偿款,在“伯伯”和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眼中,他们这些从城市来的年轻人就是“国家”的代表。

  “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心里却闪过一丝悲凉,作为调查过程中的八分之一,这样的村不知道在全国有多少;作为被选中的万分之一,这样的家庭不知道有多少户;作为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亿分之一,这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个。” 深重的无力感向李媛袭来,她在自己的调查总结里这样写道:“他们看不起电视电脑,他们不懂外面世界发生的事,他们住在一间窑洞里,盼望着有人来看他们,有人来帮他们解决问题。”

  可是,出于学术目的的调查,他们努力收集的数据,对眼前这些真切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有什么用呢?

  调查对象期待的目光,让李媛感到愧疚甚至挫败,“感觉自己读很多年书,也不过是作为一个手机数据的原子而已。面对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实际,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临走时,李媛把身上带的吃的和零钱都留给了“伯伯”。“伯伯”推托说:“你还是个学生,上学开销也大,我不能要你的钱。”说了半天,“伯伯”同意把钱留下,但一定要让她去摘些院子里的果子带走。李媛摘了一些,“果子很甜,心里却很苦涩。”

  在城市衣食无忧的生活太久,李媛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一些思考的能力。直到这个夏天,身体力行走进农村,接触到这些活得“战战兢兢”,每天要为衣食费心费力的人们——“这次入户调查可能也会对调查对象的生活产生影响,但那是收集整理好数据,出了报告以后国家政策层面的事,对他们来说还相对比较远;但是调查对我本身而言,现时的影响会大很多,让我们更了解社会的现状。”李媛甚至用了“洗礼”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这些对我未来的工作选择都会有影响,我更希望工作能真正惠及或者帮助到这些人。在祖国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迫切盼望着改变,他们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改变;而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每一点努力,都有可能成就他们的希望。”

  收获

  城市中的贫富差距超出了自己的认知

  能震动这些年轻人的,并不是只有与日常生活环境迥异的乡村。

  本科毕业后告别北京到上海读研的王悦(化名),曾经是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这座城市的,“当时我研一,跟着老师做一个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

  从门禁森严的联排别墅,到破旧不堪的石库门民居,王悦在短时间里接触到了数十家各种类型的城市家庭。

  从南京路步行五分钟,王悦就遇到了居住面积不过13平方米的一家五口,有八十年历史的房子,墙皮剥落,白蚁蛀噬,“当时很难相信,这么艰难的家庭就挨着最繁华的街道。”

  “收入低,住在石库门这种开放区域的居民容易接受调查,相反,越是高档住宅区的居民,拒访率就越高,他们对自己的隐私很敏感。” 王悦依然记得,她和同学们在一处挑高惊人,落地窗明亮的别墅外,能清楚地看见女主人在家中悠闲坐卧,“但就是不理我们。”

  即便通过居委会和社区帮忙,对方也仍会拒绝,“新住宅区和老小区不一样,老小区的居委会和业主很熟悉,一个电话就能带我们上门;在新小区,居委会也不大认识业主。” 而他们为调查对象准备的礼物——价值三十元的天堂伞,对中等收入以上的业主也毫无吸引力。

  这些城市家庭在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上的差距,让王悦极为震撼,“富人给我的是小震撼,底层是大震撼。我本科的毕业论文就和社会分层有关,但之前只是在书上知道理论是什么,通过这次调查,我才真的理解了什么是‘社会分层’。”

  在聊到消费水平时,一些低收入人群报出的数字让王悦不得不重复求证,“大大低于我的预想,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一个月还是一年。”

  调查结束时,王悦给母亲打了电话,感慨城市中的贫富差距超出了自己的认知。

  从北京到上海之前,王悦特意买了一本《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希望从书本上了解北京人和上海人的不同。然而,在亲身走访了这么多真实的居民家庭之后,她放弃了给这里的人们贴标签,“这些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人,除了方言一样,为人处事的方式完全不同。”

  数十个家庭跑下来,王悦收获良多,她觉得自己是在用最快的速度认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在学校里,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高度同质化;如果不做调查,可能我读两三年研究生,对这座城市还是没有了解。”

  有感

  新鲜的我们,复杂的世界

  农村家家有狗,城市高频拒访……从象牙塔里直接冲进完全不同的复杂世界,这些熟知社会学理论的年轻人,用专业的视角和新鲜的目光端详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社会——

  和在学校写论文、做课题一点也不一样,初出茅庐的新鲜的我们第一次在社会上靠着自己摸爬滚打,但同时,收获的不仅仅是小城热情的款待,还有对社会更为深刻的认知。

  ——陶然《小县城里的大差距》

  实习结束离港那天,逼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烈日下,我拖着箱子在人群中穿梭,只听身后一句粤语的“借过”,就感到旁边有人飞快经过:那是一个肢体畸形的男人高一脚低一脚地在奔跑,手里拎着要送的外卖餐。我停住了,他的背影印在我的脑海里,很长。

  生活真实而不易,不易却还有希望。

  这是香港电影中小人物们的写照,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Serendip 《宽街窄巷走香港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短短一个月过程中,有信息,有收获,有争执也有挫败……困境既是困难也是机遇,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着农村社区重建和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留守妇女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被动的、弱势的,还是改变和进步的力量。

  ——石文君《聚焦农村留守妇女》

  (以上内容节选自“社会学了么” 的“这个夏天很Social”专栏文章)

  主笔 张棻 白描 宋溪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