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大最年轻副教授辞职到湖南永州任教

2015年09月10日 16:38 来源:华声在线 参与互动 

  北大最年轻副教授辞职永州任教;把心沉在学问上

  把心沉在学问上

  ——记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张京华

  湖南日报记者 汤霞玲 唐善理 陈惠芳 通讯员 唐励

  9月7日,永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办公室里,张京华特意搬来了一张桌子,桌上摆满了各种版本的《日知录》。这是清初大学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精髓。为了给《日知录》写注释,他已经看了500余万字。

  张京华,北京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在北京大学从教10年被评为最年轻的副教授,2003年,看到一则“零陵山水甲天下”的招聘信息,来到了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我了解它的历史,但不了解它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写书。”跟随他一同南下的是2个床垫、3个铁沙发和2吨书。

  “他请我吃米粉,我带他做研究。这也是一种回报吧”

  刚到永州的第一晚,张京华一家3口在零陵火车站下了车,坐车往当时的零陵学院方向赶,越开越黑,连路灯都没有了。张京华心里只犯嘀咕:“怎么跑到农村来了?”

  “您是不是要去零陵学院?”张京华在路上碰到了一个男孩。在男孩的带领下,他们才到了学校。

  到学校时,天还没有亮。男孩说:“您刚来永州,我请你们吃米粉吧。”那是张京华第一次吃湖南米粉。

  后来,张京华主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兼上中文系和新闻系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在中文系的课堂上,他意外地发现,坐在面前的就是那晚指路、吃米粉的班长李骥。

  师生有缘。李骥跟着张京华研读经典。2004年,张京华带他去参加一场研讨会。研讨会后,张京华指导李骥完成了研讨会综述并推荐发表。这是他在永州指导学生完成的第一篇论文。

  “他请我吃米粉,我带他做研究。这也是一种回报吧。”张京华是一个实在人。

  在他的学生里,不论哪个年级,无论哪个专业,只要是对文学、对经典有兴趣,能沉下心来学习的,他都带。他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研究会,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

  12年里,他的国学研究会里已走出了400多位学生。他还指导学生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7部。其中30多人考上了硕士、博士研究生。

  “研究成果带给我成就感,我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和人格上的自信”

  来永州前,张京华计划用5年时间研读经史子集,但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调整了计划。

  2006年,张京华邀请汉代思想研究专家金春峰到永州参观。走到朝阳岩时,这位老先生停下了脚步。金春峰抬着头,眯着眼,将石头上的字一个一个读了出来。这可急坏了赶时间的张京华:这些斑斑驳驳的古字,有什么好读的?

  但看着老先生如痴如醉的样子,张京华不由得细细看看这些字。“邢和叔”3个字闯入了他的眼帘。此人是程颢、程颐(即“二程”)的大弟子,同时又跟王安石和苏轼交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奇特的人物。张京华也被吸引住了。

  此后,张京华上百次带着学生来朝阳岩考察,发现了很多文人政客在永州留下的痕迹,大多是世人不知晓的石刻、书、文、亲笔信和题记等。他带着学生整理、记录这些文字,翻阅大量书籍考证、校对。一段段历史从冰凉的石头上“走进”他的作品里,活了。他带领学生写的大量论文和书籍填补了我国朝阳岩摩崖石刻研究的空白。

  “读书,其实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我的作品比别人更进了一步,证明我没有白活。研究成果带给我成就感,我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和人格上的自信。”张京华说。

  “做研究,只要有价值,我就会去做。历史、哲学、文学,我都喜欢。”

  每天早晨7点钟,张京华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晚上要看书到11点钟才回家。除了给学生上课,做调研,就是在看书。他不看电影、电视,不喜欢各种应酬,不参加与工作无关的会议。平时连手机都很少开,最大爱好就是读书。他也从来不考学位,不申请任何的荣誉和项目。著作等身的他目前还只是本科学历。研究成果出来了,就用成果立项。在永州12年,他发表论文240余本,出版书籍和专著20余本。

  “做研究,只要有价值,我就会去做。历史、哲学、文学,我都喜欢。”

  2010年,他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上看到,元明清间一批越南人到北京朝贡的故事。此书图文并茂地记下了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他摸摸口袋,咬咬牙,花了1万元,买下了全套25本。

  他带着学生挑出了其中关于湖南的部分,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越南人用的是汉字,但发音不同,他们一路上跟中国文人用笔谈对诗,路经湖南,山清水秀的环境让他们心情开阔,留下了1000多首诗歌。“你几岁啦,从哪里来。这些都会用诗歌对话,有些人和了五六首。”从这些诗歌中,他仿佛看到了越南文人与湖南文人对诗互答的场景。

  张京华将这些仔细考证、研究、阐述,成了他研究越南文化与湖南文化的珍贵素材。他的这批研究成果,也是《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出版后的首批研究成果。

  如今,他的学生到广西去读研究生,就以这套书为蓝本,研究越南文化与广西文化。

  “把心沉在学问上,就会碰到惊喜。”对于功名利禄,张京华说他没有多大感觉。

  如今,张京华计划深入研究湖南本土文化的同时,完成读完经史子集的心愿。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