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一乡村教师深山坚守 38年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2015年09月10日 19: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湖南一乡村教师深山坚守38年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陈招兵与学生们在一起吃午饭。(资料图) 王冬媛 摄
陈招兵生火给学生们做饭。(资料图) 王冬媛 摄

  中新网桂东9月10日电 题:湖南一乡村教师深山坚守38年 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作者 王冬媛

  湖南省桂东县沤江镇青竹小学,是当地最为偏远的小学之一,一条绵延的通村公路是村民与山外联系唯一的通道。这里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现有18个学生,58岁的陈招兵是这里唯一的老师,他在这里教书已有38个年头。

  38年前,陈招兵高中毕业后作为村里的“高材生”被村干部们劝留了。他挎着一袋书走进了青竹小学的土坯房,用小锤子敲响一块生铁作为上课铃,成了村小学的老师。多年过去,学校教室从土坯瓦房到青砖瓦房再到如今的砖瓦混凝土结构楼房,课堂上的老师们陆续下海经商或调动进城了,最终只剩下陈招兵,始终坚守如初。他说:“桂东有句谚语‘老笋弯弯曲,嫩笋高过竹’,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孩子们都赛过我,一个个都成才。”

  青竹小学是当地方圆30里内唯一的复式班教学点,翻过几座大山到30里以外的沤江镇上才有完全小学。青竹小学附近的孩子一般会在这里上学前班、一年级,等稍大一点再到镇上完小寄宿上学。青竹小学的教室里,学前班和一年级孩子座位以一条特别宽的过道区分,黑板也对应分成了两个区域,一个班的孩子上课时,另一个班孩子做练习,半节课后互换两班教学模式。

  刚开学,陈招兵教一年级孩子汉语拼音,教学前班孩子入学规矩。“开学教育特别难。”陈招兵说,经常刚开课,就有学前班孩子忍不住走动,或者嚷着要“尿尿”,其他孩子也随着“跟风”。陈招兵常常整节课都是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地在维护课堂秩序。

  “孩子刚进校门,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陈招兵预备用开学一个月时间对学前班孩子进行上课不走动、不谈小话、有事举手等行为习惯教育。陈招兵说:“两班孩子同处教室但教学内容不一样,让新来的孩子养成好习惯特别重要,可尽量减少相互的干扰。”

  作为学校里唯一的老师,陈招兵还是学校的看护员、厨师。课间,学生们在操场上打球跳绳,玩闹。陈招兵一般会搬一张课桌到屋檐下,摆上有凉开水的水壶,细心地在水壶边围了一圈杯子,向操场喊一声“口渴了不得喝生水啊,老师凉好了开水”,接着还要去食堂生火做饭。

  “陈老师把学生都当自己的孩子般疼爱,关爱了我家几代人,感觉就是一家人。”青竹村村民陈福荣说。30年前,陈福荣是陈招兵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陈老师掏出微薄的工资垫交了她在青竹小学就读时的学费。如今,陈福荣的两个孩子先后又成为了陈招兵的学生。

  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守护一群孩子,陈招兵也曾有过迷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掀起了木材生意热潮,同龄的年轻人上山砍树、扛木材卖到邻县,一天便可赚50至60元。那时,陈招兵一个月工资才30元,陈招兵动摇了。

  村民们纷纷跑来留他:“你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家人也支持:“少赚几块就少花几块,村里不能没老师。”于是,陈招兵的妻子主动包下了家里的7亩田地农活和所有家务,还常上山砍柴送往学校,支持他的工作。当地村民也主动前来帮学校检修瓦片、帮学校当义务“看护员”。每到收割时节,当地村民都先把陈招兵家的稻子收割完了,才开始收割自己家的。

  “面对村民的热心,我虽掏不出多少钱,但我愿意掏出一颗心。”陈招兵从此不再提转行的事情,这些年即使有调到城里学校的机会,他也婉言拒绝了,始终扎根深山,教书育人。

  38年来,陈招兵先后任教青竹村学生1500余人,数量可达现全村总人口的90%。他所带的班级,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学生成绩合格率和优秀率都为100%。青竹村出了陈spaceD平、李桂平等二本以上大学生14人,陈彩容、罗观石等师范生6人。

  “一片青翠映大山,两袖清风为村民,三分耕耘蕴新绿,四季晴雨终无悔。”这是陈招兵教案扉页上写着他自创自勉的小诗《青竹》,他说:“尽管两年后就要退休了,只要学校需要,我愿意继续留下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