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洞庭湖渔民上岸“捞”回新生活

2015年09月28日 18: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长沙9月27日电 题:洞庭湖渔民上岸“捞”回新生活

  中新社记者 李俊杰

  “在我们村,由专业渔民组成的捕捞队有12支,他们将鱼网撒到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捞’回捕捞服务费60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谈及近年渔民上岸后的新生活,湖南沅江市万子湖村村支部书记边红德不无骄傲地说。

  万子湖村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益阳市,紧邻南洞庭湖,是一个渔业捕捞村。上世纪90年代前,该村渔民居无定所,水退洲上住,水涨船为家,常年漂泊湖中,靠捕鱼为生。

  “渔民上岸之前,一家三代人一起住在一条船上,没船的人在附近的岸上用芦苇搭一个棚。”忆起过往,边红德至今仍历历在目。

  以往,渔民的就医及小孩的上学也长期困扰着漂泊在湖上的渔民。现居于东洞庭湖岳阳君山区钱粮湖镇渔民新村的罗昭立说,为了照顾在岸上念书的子女,不管每天捕鱼多晚,他都要负责到码头接小孩,次日一早再送到码头,周而复始。摇摇晃晃的渔船就是孩子们学习和写作业之地。

  就医亦是一大难题。由于长期生活在湖上,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久拖便成了恶疾。

  在洞庭湖区,当时约有数万人存在类似的境况:这些渔民在陆地上没有固定住房、没有田地,有的甚至连户籍也没有,生活十分困难。

  渔民的生存状况引起了湖南高层的重视。2009年,湖南出台“渔民上岸”的政策,决定从实施安居工程入手,系统解决湖区捕捞渔民困难问题。通过一届届政府接力,到去年底,仅渔民上岸定居一项,湖南就累计投入4亿多元,解决了全省1.5万渔民上岸定居问题。

  走进如今的万子湖村,只见防洪大堤高高筑起,村里道路全部平整硬化,一排排新民房错落有致。边红德介绍,目前,该村3000多位村民都搬进了花园式的小区,人均住房面积约80平方米,80%的家庭都买上了私家车,村庄里还有了属于渔民子弟的学校。

  这些变化,与渔民上岸后自力更生转产转业息息有关。

  边红德告诉记者,自上岸定居以来,万子湖村村民搞起了“三大产业”:首先是组建了远征捕捞渔业合作社,设12个远征捕捞大队,成员达800多人,已涵盖全国17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大中型养殖湖泊、水库。去年,捕捞队员此项收入人均6万余元,高者达60万元。

  同时,该村引导渔民转捕为养,全村100多人搞起了养殖。此外,该村还利用城郊区位优势转产创业,组建了一个上规模的运输车队,并兴办餐饮店、休闲茶楼等服务行业。今年,该村打算推出万子湖生态渔村一日游。

  不过,相较于万子湖村上岸渔民的“合力抱团”式发展,更多的洞庭湖渔民选择了自我调整转型。

  君山区钱粮湖镇渔民新村的罗昭立说,2009年上岸后,他转产承包了20亩鱼塘,还做了一些渔业方面的生意,收入比以前翻了番,“一年能赚到20万元左右”。

  但罗昭立仍不满足现状。按照他的计划,还将建设一家集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农家乐”,预计明年对外营业。(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