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考古学家张忠培谈故宫:学术才是故宫的根基

2015年10月10日 11: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90岁了。

  日前,记者采访了张忠培、郑欣淼、单霁翔——他们是故宫博物院不同时期的“掌门人”,见证并参与了故宫的改革发展与建设创新。他们与几代故宫人一起,拂去覆盖瑰宝的尘埃,让这座昔日的皇家宫院展新貌、添魅力,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化殿堂。

  考古学家张忠培:学术才是故宫的根基

  记者见到张忠培时,他正伏案修改《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今年81岁的张忠培是著名的考古学家,1987年,从吉林大学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谈起20多年前的往事,他语速平缓,对那段经历如数家珍。

  “我是搞史前研究的,和故宫搞明清研究离得十万八千里。”刚得知调动时,张忠培对放弃自己的专业还有些不舍,但后来,他决心服从组织安排,来故宫做一名“后勤部长”,为大家搞好服务。

  上任之初,故宫的棘手问题很多。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宫院内外的一些文物建筑长期被外部单位占用,严重影响了故宫格局的完整性,张忠培为此四处奔走。1988年,在他主导下,故宫博物院聘请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后来专门成立了法律处,使相关法律纠纷的解决走上正轨。

  在任期间,张忠培还主持制定了《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故宫博物院部处工作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等措施,体现了故宫博物院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追求现代化管理、培植竞争机制、挖掘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认为,学术才是故宫的根基,要办成一个完整的故宫博物院,首先要从研究入手,学术研究提高了,才能搞出高水平的展览,才能以高尚的文化感染观众。

  文化学者郑欣淼:故宫深不可测,学无止境

  在北海东门的御史衙门,记者见到了笑容灿烂、步履矫健的郑欣淼。年近七旬的他,依旧为故宫笔耕不辍。说起在故宫的10年工作,他滔滔不绝。

  2002年,郑欣淼从国家文物局来到了故宫博物院。上任不久后到地库调研的一次经历,令他记忆犹新:“当时我看到一个皇帝马鞍上有个窟窿,就问工作人员怎么回事。他们说此处原本镶嵌的是一个钟表,现在被取了出来,专门拿到钟表馆作展示去了……我听后,感到很震惊。”

  “这说明当时我们在文物认识上还受传统的‘古董观念’影响,致使为数不少的宫廷遗存,长期被简单、机械地划分,不能获得完整的保护和呈现。”郑欣淼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过去认为价值不高的普通物品,都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后,从2004年至2010年间,郑欣淼主动部署了对藏品文物的清理,这是自清末以来一百多年间,故宫博物院首次进行有计划、完整性的文物清理,也是一件旷日持久、异常艰苦的工作。

  “人多、头绪多,突发的事情也多,各种安全都需要协调管理。”郑欣淼告诉记者,清理结束的时候,很多员工都激动得哭了起来。“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耐心,还是一项体力活儿,13万件清代钱币、2万余件帝后书画,还一些宫廷历史遗物……过去从未系统整理过。”

  基于10年故宫工作的实践和思考,郑欣淼提出了“故宫学”。他说:“在故宫工作的十年,越研究越觉得故宫深不可测,对这里的一切更加敬重,而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建设,将是永无止境的。”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让故宫得到永续传承

  “故宫博物院院长这个岗位引人注目,也极具挑战。”现任院长单霁翔是北京人,自幼对北京文化有着深厚感情,但是来故宫后发现,这个岗位并不是一个“浪漫的地方”。

  从神武门向西沿故宫巡查一圈,贯穿着单霁翔自2012年初上任至今的每个工作日。对故宫9000多间房子一一踏足,走破了20多双布鞋,也让单霁翔做到了胸怀大局、心中有数。

  “巡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就用照相机拍下来,在礼堂上给职工们展示。职工们看到后各个心惊胆战。大概播了有上千张照片,大到宫殿文物,小到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一处处随走随发现的。”单霁翔说。

  故宫计划到2020年,完成古建筑群的整体保护修缮,不但让古建筑“益寿延年”,也使故宫的开放范围逐渐扩大。“故宫整体修缮”与“平安故宫”两大工程如一体两翼,托起故宫飞向美好的未来。

  时至今日,故宫已自主研发《每日故宫》APP等文创产品6700多种,2014年的销售额就达7亿元。故宫正以更加新鲜时尚的方式,让这座历经近600年沧桑的皇家宫院、有90年历史的博物馆,走进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我的心愿是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这是一年多单霁翔对媒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详解道:“壮,就是健康;美,就是魅力;关键,在于完整。无论保护还是利用,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我希望,经过我们的手,让这座17余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得到真正的保护和永续的传承。”(记者姜潇、赵琬微)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