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风筝手艺人的担忧:这门手艺活儿还能走多久(图)

2015年10月13日 0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风筝手艺人的担忧:这门手艺活儿还能走多久(图)
    在简陋的工作间里,王德义每天最少要花4个小时做风筝,而每放飞一次龙串类风筝,回家后他都要对风筝进行修补、维护。 韩章云 摄
40米长的龙串类风筝需要三个人才能放飞。 韩章云 摄
当龙串类风筝飞上蓝天,仿佛真龙一样,总能吸引众多的围观者。王德义不知道,这样大型的手工风筝还能在城市的天空飘扬多久。 韩章云 摄
当龙串类风筝飞上蓝天,仿佛真龙一样,总能吸引众多的围观者。王德义不知道,这样大型的手工风筝还能在城市的天空飘扬多久。 韩章云 摄

  中新网郑州10月13日电(韩章云)今年69岁的王德义已经做风筝30多年了,他做出来的龙串类风筝小的有四五十米长,大的近百米,并多次组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老人家中做好的风筝排成队能排出一公里长。凭着这样的手艺活儿,王德义已经成为郑州乃至河南省风筝圈里的权威。但是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他不知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慢工出细活的手工风筝还能走多久。

  10月12日,记者来到王德义老人的家,老人正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修补一个有些破损的龙串类风筝。打磨竹篾、调整横担的平衡性、修补残破的蒙面,老人用粗糙的双手一点点修补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现在有很多人放风筝,但是手工风筝已经不多了,大型的龙串风筝更是不多见,最主要的还是不好做出来,即使是做好了,但是放飞一次就要维护一次,对一般人来说太麻烦了。”王德义一边打磨竹篾一边向记者诉说这些年自己在做风筝、放风筝中的一些困境。

  王德义告诉记者,传统的手工风筝制作有三个基础步骤:扎骨架、糊蒙面、绘蒙面。“别看就这三个步骤,光扎骨架用的竹篾子,粗细、光滑程度都不一样,一根竹篾打磨到可以用的程度,也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龙头就要185根竹篾才能成形,这样的慢活儿,考验的是耐力,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做到,也难怪会做手工风筝的人越来越少。”

  和机械工程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德义最大的遗憾是不会画画。“传统风筝的蒙面需要制作者自己去画,扎出什么样的骨架就需要什么样的图案,才能让风筝看上去和实物形似。”王德义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学过画画,画不出精美的图案让自己的风筝更出彩。“大师级的手工风筝,仅画出的图案就是一件艺术品,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之一。”

  30年的做风筝、玩风筝经历让王德义和老伴张聚琴有机会走遍了祖国各地,参加了很多风筝比赛,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各种风筝大赛对参赛者年龄的限制让王德义失去了参赛资格,也只能每天和老伴带着做好的风筝在郑州市区的空旷广场上自娱自乐。

  “没有了大型比赛,说实话,我做风筝的创意和激情都受到了限制,现在也就是修补修补旧风筝,很少再做大型的新风筝了。”王德义告诉记者,就算是自娱自乐,城市的不断扩建和发展,适合大型风筝飞舞的空间也在不断缩减,老人常去的也只有还算空旷的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到那里也就是放四五十米长的中型风筝,再大了怕出问题,不安全。”

  尽管家中做出来的风筝多得放不下,王德义和老伴也舍不得将亲手做出的风筝卖掉,老人说从没想过靠做风筝赚钱,真正的风筝艺人靠风筝也赚不到钱。“手工风筝现在算是一种工艺品了,政府在这上边的拨款不多,学徒也越来越少,再过上十来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做风筝。”

  对于未来,王德义老人有一个心愿,想办一个手工风筝展览,将自己做的风筝让更多的人看到,让孩子们知道传统中国风筝的各种样式,城市的上空还能再现大型的龙串类风筝。(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