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乡村记忆馆在中国城镇化步伐中留住乡愁

2016年01月17日 11: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济南1月17日电 题:乡村记忆馆在中国城镇化步伐中留住乡愁

  作者 曾洁

  磨盘、油灯、风箱、量星、草囤、锔锅挑子、老式织布机……山东兖州新驿镇50平方米的陈列馆中摆放了百余件已退出现代乡村生活的陈旧器具。与千百年历史的文物方可陈列供后人瞻仰不同,而今六七十年前农村常见的铁犁、石磨、纺车被陈列进了山东各地的乡村记忆馆,以记录中国农村发展的足迹。

  这些老物件是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见证者,也是当代人寄托乡愁,寻找乡村回忆的载体。兖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国锋告诉记者,老物件是从农户家中收集来的,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说出它们的用途,可年轻人已经对这些东西极其陌生,同质化的城镇生活正在侵蚀乡村记忆。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至2014年中国城镇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4年更高达54.77%。而在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

  建立乡村记忆馆成为当前中国多地挽救乡村文化的方式之一。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仅山东临沂目前就已建成了700多个乡村民俗展览馆。“孩子是我们最想吸引的观众”,临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曹首娟说,当地持续举行“带着家乡上大学”活动,让青年人到展览馆摇摇纺车,举举锄头,学学草柳编,带着家乡记忆离乡求学。

  乡村记忆中不仅有“乡愁”还有“智慧”。草编技艺、佛头黑陶技艺、桃木雕刻技艺、虎头鞋制作技艺……一系列融合黄河口乡村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陈列在山东垦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

  剪纸艺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杨秀玲北京时间17日带着自己的作品在美国参加洛杉矶华人工商大展,中国传统春节前夕为当地华人、华侨送去“家乡”的非遗文化符号。杨秀玲当天用微信告诉记者,她出生于山东郓城的剪纸世家,现代化生活非但没有阻碍她继承这项传统技艺,反而让她认识到传承和传播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

  从事乡村文化研究的民俗专家张士闪认为,城镇化催生的城市人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文化,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仍习惯于从乡村生活经验中寻求归属感。因此,建立乡村文化陈列馆、非遗展馆等场所不仅满足了一县一镇的文化需求,也是大多数城市人所需的精神食粮。(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