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媒体走转改:遵义会址新春客盈门

2016年02月10日 19: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网络媒体走转改:遵义会址新春客盈门
遵义会址门前领票的游客排长龙 李凌 摄
遵义会议旧址 李凌 摄

  中新网遵义2月10日电 题:遵义会址新春客盈门

  记者 李凌

  “‘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无法绕开的重要一段,具有改变、转折的意义,不容忽视。”25岁的青年李昊沅漫步在遵义会址陈列馆内,仔细观看图文解说,并不时用手机拍摄记录。

  10日是新春大年初三,位于贵州遵义的“遵义会议”会址门前,领票的长龙一直排到大街上。走进院内,右手边那座在书籍、影视作品中见过无数次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在冬日暖阳下,络绎不绝的游人亦步亦趋,参观按照81年前原貌布置的办公室、卧房、厨房……

  李昊沅是贵阳人,在深圳一家世界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从事IT工作,“遵义是个教科书上提到过很多很多次的城市,著名的‘遵义会议’是在这里召开,今天来到这里其实更多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李昊沅说,他和同伴特地从贵阳开车来,就是想看看这个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命运的会议召开地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能片面的认为这是接受革命教育,观看相关的红色主题展览,既能增进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是对自己历史常识的补充。”

  “我是个老兵,对部队、对革命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年特地带上儿孙们来这里,是想让他们了解当年的故事,不忘这段历史。”拄着拐杖、花白胡子长垂的张志林在人潮拥挤的游客中特别让人瞩目。

  当天,年过八旬的张志林从毕节远赴遵义,在孙子的搀扶下,率领一家四代步入遵义会址的陈列馆。在武器装备展柜前,张志林老人很专业地向儿孙们介绍着各种枪支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并特地弯腰告诉年仅3岁的重孙,“当年太爷爷也用过这种枪”。

  张志林老人认为,今天儿孙满堂、稳定安逸的生活,都是无数前辈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既要珍惜,也必须铭记,“我是1956年的川藏兵,虽然我没有爬雪山过草地、没有参加过抗战,但我也是这支军队中的一员。”

  据遵义会址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刘政介绍,自2015年1月15日会址新的陈列馆开馆以来,这一年的游客量达到400多万,“从大年三十到今天,已经有4万多人到会址参观,预计到初七上班,至少有8万的客流量。”

  刘政称,遵义会址陈列馆是西南地区的“龙头馆”,是中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和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08年免费对游人开放以来,游客量逐年递增,前几年每年都有300多万人次,“我们除了展示这段历史,还向世人展示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下如何走向胜利的壮举。”

  阳光正暖、清风轻拂,一群刚进门的游人围在“司令部厨房”门前议论说,“现在都用上了方便的煤气炉,也不用只吃南瓜红薯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