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名“全国优秀农民工”的12年科研路

2016年02月25日 09:19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今年春节,李从撑本想趁弟弟妹妹们回家拍一张全家福,因为明年春节,父亲很可能就不在了。医院通知,身患尿毒症的父亲,血管已经坏了,无法做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也只能再做不到一年。而李从撑因为除夕加班没能回家,很可能错过了这“最后一个团聚的春节”。

  不过,在父亲眼里,李从撑永远是他的骄傲:就在春节前一周,李从撑刚刚到北京接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这位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浦坝港镇海山村走出来的农民后代,用12年时间完成了从一名普通车间操作工到技术研发人员的蜕变,更用自己并不算宽厚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庭。

  12年科研路

  李从撑是浙江海正药业微生物事业一部105车间副主任。2004年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海正药业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

  一个没有技术背景的农民工,开始做的工作就是在109车间看罐、消毒等等。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从撑接触到了微生物制药,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车间主任看到他工作卖力,就让他跟着技术员学习。这个农村娃比别人更努力用功,工作中一有不懂的地方,就会找车间的技术员刨根问底。尽管经济拮据,他还是买了很多学习资料,通宵达旦地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半的学习提高,李从撑被破格调入了研发中心做酶工程。

  在研发中心,李从撑有了“更高级”的师傅——酶工程领域的博士。他跟着团队从事微生物制药关键技术的攻关,开始参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主要负责酶的发酵工艺研发及中试放大等工作。这个项目在2009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李从撑再次被破格提升,成为初级工程师。

  随后,李从撑带领他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公司技术研发创新奖和技术改进一等奖。此前,这个奖项已经空缺了五年。到了2011年,“车间工人”李从撑已经是海正药业研发中心中试副主任——在企业每一项研发工艺完成后,负责在生产线上验证是否可行。

  同事们说,“李主任”事必躬亲。即使车间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都坚持中试放大生产。一次夜间测试时,他在上班途中摔伤,愣是坚持到工作完成后,在凌晨去医院检查。结果小腿骨折,连部门领导都劝他休息,但李从撑说“脚无法落地,但手还是好的”。李从撑就这么穿着短裤、拖鞋在公司里“跳来跳去”好几个月。

  2012年,李从撑参与了公司的谷胱甘肽项目。他说,“这一年,我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车间做中试试验,有的试验需要做48小时或36小时,我们当时项目组的几个人,经常要两天两夜不睡觉。”

  2013年8月,李从撑离开了研发岗位,调任微生物105车间任副主任,负责生产线管理。但他认为,“生产线上也有研发”。2015年全年,通过创新研发,他负责的生产线为公司降低了1000多万元的成本。“希望通过我的技术攻关,来进行工艺创新改进,不断降本给公司创造效益。”李从撑说。

  艰难家庭的脊梁骨

  在公司,李从撑是个大忙人,而在乡亲看来,他是个“大孝子”。

  每次回到三门,他都会推父亲出去晒晒太阳,给父亲按摩手指,剪剪指甲,他很珍惜陪伴父亲最后的时光。离开的时候,虚弱的父亲想送他又起不来的一幕,总是最让他心疼。

  在李从撑兢兢业业的身后,有一个艰难的家庭等待他的支撑。父亲生病后,李从撑每个月都在“负支出”。今年春节,公司发了1万元年终奖,他只给自己一家三口留了2000元生活费,用5000元还了父亲生病的部分欠债,剩下3000元给了父亲。

  2004年,李从撑22岁,靠贷款完成学业,进入海正工作。生母早在他5岁那年就去世了。他一边用工资还学业贷款,一边给患强直性脊柱炎的父亲看病,每个月的生活费压缩到只有300元。

  原本以为工作后的生活会有所改善,没想到父亲在2008年又被查出患上尿毒症。“透析像个无底洞。”在高昂的治疗费用面前,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放弃治疗。但李从撑却坚持“没钱,也要给父亲治病”。

  2009年,李从撑成家了。不仅要每年筹款10多万元给父亲治病,还得照顾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自己一个人身上。为了省出更多的钱给父亲看病,他只能无奈地“苛刻”对待老婆和儿子。儿子出生后一直只吃母乳,断奶后,就开始喝稀饭,一天半个苹果,偶尔喝一点奶粉。三年时间,儿子加起来喝的奶粉都不超过十罐。记忆中他几乎没有给儿子买过新衣服,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拿旧的给儿子穿,李从撑为此很是愧疚。

  李从撑说,当年,他的工资不到2000元,父亲透析一个月就要6000多元,捉襟见肘的日子,自己只能到处借钱,即便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想过放弃。“现在国家医保政策好了,重大疾病可以报销70%以上,我的收入增加了,弟弟也有了工作,可以和我一起照顾父亲,感觉比以前轻松了很多。”

  正能量的平台

  “很多同事帮助我,他们不提,但我都记着。”对于李从撑来说,海正药业就像他的家一样有着满满的正能量。

  从父亲开始做透析后,除医保报销,几年中,李从撑花掉了十几万元,还欠了十几万元外债。如果没有同事们的帮助,他说自己兴许撑不下来。

  结婚时,为了给家里省钱,李从撑一个公司同事也没有请,可是结婚当天,整个部门同事都来了,一个也没少。妻子生孩子时,部门所有同事又陆陆续续来看他们,营养品、水果,放满了屋子。

  2011年,看到家里背了那么多债,妻子要他辞职开店做生意。在他举棋不定时,公司领导亲自出面挽留,就像深陷泥潭时有人拉了他一把。

  在艰难的日子里,同事们又伸出友爱之手成立“酶工程爱心基金”,包括部门获得的奖金,还有部门全体员工自发为李从撑捐的两万元,公司工会也捐赠了2000元。他知道,其实部门中大部分员工都是外地人,家庭并不富裕。

  让李从撑对企业充满“忠诚感”的,不仅仅是那些援助,还有一份信任。

  “让一个高职毕业的人做研发,这个公司完蛋了。”面对外界的质疑,海正的领导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让李从撑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生产研发,终于证明了自己。

  “很庆幸来到海正,一来工作,我的导师就是中科院的研究生。不论是人员、设备,还是科技日、创客工作室,公司都设置了完善的培训机制,让我们快速成为一个研发人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和技术员的差距,更是看成了一种动力。海正的平台,没有学历要求,它需要高学历人才,更需要有技术的一线工人。”据悉,海正药业目前拥有博士84人,硕士研究生514人,其中入选国家级“千人计划”和省级“千人计划”人数达18人,培育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在这里,还有一批值得他学习的榜样。1977年,海正药业诞生第一位省级劳动模范——钟仙娥。作为海正的“老黄牛”,她的至理名言是“我是工人就要做工”;现任海正集团党委书记、公司总裁白骅是海正第一位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阿堂,是海正历史上首位“工人专家”……从1977年至今,海正药业先后有10人次被授予全国、省市级劳模称号,他们都是激励李从撑们前行的动力。

  虽然还欠了十几万元债务,每天都要计算着过日子,但李从撑却努力而乐观。“一心一意工作,乐观上进生活,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这是他对自己的新年寄语。

【编辑:查云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