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采参到护参:长白山“参把头”的转变

2016年04月25日 14: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 一棵叫价千万元人民币的长白山区野山参 中新社发 张瑶 摄  

  中新社吉林通化4月25日电 题:从采参到护参:长白山“参把头”的转变

  作者 李彦国 金乔

  春末时节,陆续有来自中国各地的人参业从业者赶赴吉林省通化县快大茂镇湾湾川村,祭拜葬于此地的采参祖师爷孙良。

  不一样的是,早年祭孙良源于人们渴望寻得野山参养家糊口,如今这成了一种文化习俗。

  做了近50年“参把头”的倪生春直言,山上野山参愈加稀少,“现在不挖了,是着手抢救保护的时候了”。

  参把头,即带领、指挥大家进山寻参、挖参的富有经验的挖参人。

  吉林省是世界最大的人参产地,人参生产集中于长白山区。这里的人参出口日本、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学作品中有着“起死回生”神效的野生山参,曾给长白山增添许多神秘色彩。

  遗憾的是,过度采挖、放牧、野兽踩踏等因素导致野生山参在这一地区已难得一见。

  作为家族第四代采参人,14岁便上山寻参的倪生春说,家族几代人过去一直凭借老辈人传下来的“寻参”技艺上山采参糊口。“采的多了,参慢慢减少,一直到现在很难见到。”他叹了一口气。

  这种变化让倪生春这样的寻参人开始寻求转变。近两年,经验丰富的倪生春依然会上山寻参,但祖传的寻参绝技不再用于采参。“看到被破坏的野山参就把它转移到‘安全’地方,看到小参也会掩盖好,怕被破坏掉。”

  眼前的长白山脉草茂林密。倪生春说,野山参的种必须要留在那片山上,将来还得给后代看一看什么是野山参。

  如今,倪生春在培养儿子倪宝武成为家族第五代参把头,教授他寻参的技巧。“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变,要传承也要保护。”倪生春说,倪宝武刚入行时不识野山参,曾一把将参叶掐掉,因此遭到父亲好一顿严厉训斥。

  很多年来,长白山下参把头的经验传承曾严格限定于家族之内。如今,倪生春也有意将自己的经验外传。“为啥要保留,要是我们都不在了没人知道了怎么办?”

  相比倪生春,有着十年寻参经验的吉林省通化市人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卫东是个年轻的参把头。“现在上山主要以人参文化研究为主,整理挖掘传统的放山习俗、老把头文化。”

  孙卫东信心满满,现在致力于长白山人参文化传承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文化不会消失。

  目前,很多参把头已经开始从事林下参种植,同时经营一些树雕、砚石生意。孙卫东认为,参把头的转变,让人们看到了野山参重现长白山的希望。(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