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云南“直过民族”扶贫特写:西盟佤族村民住进小洋楼

2016年05月29日 1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普洱5月29日电 题:通讯:云南“直过民族”扶贫特写:西盟佤族村民住进小洋楼

  中新社记者 保旭 史广林

  27日一大早,娜英便忙着在二楼打扫卫生。周末要到了,两个在镇上上学的儿女要回家来住。

  娜英是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博航八组的村民。该村46户139人,是一个传统的佤族聚居村落,被称为“直过民族”,即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村民普遍受教育年限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100元人民币,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杈杈房和石棉瓦房里。就在一年前,娜英一家和牲畜还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石棉瓦房里。“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怕屋漏雨,冬惧寒风吹。”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提起当年,娜英用带着浓厚佤族语言腔调的普通话告诉中新社记者,“那时候出门都是土路,村民只会种苞谷、甘蔗,就是穷。”

  变化始于2015年5月,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来到西盟县基层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看到博航八组困难群众简陋的住房条件后,当即表态要通过省、市、县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安居问题。随后,在政府配套资金支持下,村民通过优惠贷款政策,安居房破土动工。

  记者27日在博航八组看到,新建的佤族风格的安居房错落有致,村民已全部入住二层小洋房,村里公厕、文化室一应俱全。部分道路、篮球场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生活,还有村民的思想。政府提出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素质提升、后续管理”5大工程建设目标,勤劳致富、科技兴农的意识在这里逐渐增强。

  娜英的新房分上下两层,面积114平方米。一楼有卧室、客厅,客厅里放置了沙发、液晶电视、音箱,旁边一间被她用来经营小商店。“一共贷了5万元,每年还一点,三年能还完。”娜英说。

  娜英的自信源于她的“产业”。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自家的菜运到县城里去卖,仅此一项去年就收入1万多元。50亩甘蔗的收入,“产量虽然有点低,一年5万元是有的,还养了猪和鸡”。

  和娜英一样,村民岩扁在种甘蔗的同时,跑起了农村客运。岩扁的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他“勒紧裤腰带”供起了大学生。他笑言,“一年纯收入两三万元吧,只要勤快点,应该都不是问题。”

  此外,政府帮助博航八组引入食用菌公司,全村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产业。2015年,博航八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31元,预计到2016年底,实现彻底脱贫。

  博航八组是云南省对“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云南,一共有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9个“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75万人。下一步,云南省还将开展“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确保“直过民族”聚居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