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峡库区扶贫路: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发展

2016年05月30日 1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重庆5月30日电 题:三峡库区扶贫路: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发展

  中新网记者 刘相琳

  在外闯荡了30年的乔正修在44岁时回到了重庆万州熊家镇石公村。这个原本因为贫穷让他离开,甚至让他曾以为再也不会回来的地方,如今成为他下半辈子的事业重心所在地。

  重庆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总人口175.8万人中,农村人口占55.2%。作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之一,万州有贫困村168个,贫困人口106044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

  石公村座落于铁峰山系支脉,这里山高坡陡路难行,村里90%以上为坡地,全村户籍人口2500人,常年在家的仅为500余名老人和留守儿童,村里产业发展为零。“荒地多、破房多、光棍多、票子少”是石公村真实写照。脱贫,村里老百姓曾说“没指望”。

  “以前村民到村里和集镇办事,最远要走4个小时,走出去的人再也不想回来了。”乔正修说,交通闭塞制约了村里的发展,即使村里距离万州城区只有二十几公里,但闭塞的交通让信息、资本无法流入村里。交通成了村里发展的“拦路虎”、村民急盼解决的“心头病”。

  在万州,由于自然条件差、公路工程造价高、历史欠账多、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多个偏远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运输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地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中优先发展的项目。

  随着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展开,石公村村里水泥路建成了,13公里引水渠修好了,安置高山贫困户的新楼房也一天天“长高”……如果说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向贫困地区“输血”,那么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则是“造血”。

  为使村民腰包鼓起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石公村村支两委在经过实地调研和反复研究后,决定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村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石公村虽然贫困,但在外面创业的“能人”较多。村干部通过四处打听、游说、走访,包括乔正修在内的一批能力强、有干劲的年轻人被请回家乡。

  放弃了在广东开办的服装厂,乔正修返家后流转1500亩土地,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下同),发展起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他的农业开发公司每年能解决该村近百群众就近务工。在乔正修的影响下,唐井中、黄维胜等在外创业成功的“石公人”,纷纷回到家乡,围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产业创办企业,帮助大量贫困户脱掉了贫困的帽子。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石公村已有45户贫困户通过在农业企业务工或入股专业合作社,成功脱贫。

  产业扶持已成为万州多数贫困村脱贫的重要方式。万州长岭镇安溪村建起了200余亩桃园,园内种植有油桃、大白桃、大仙桃、八月脆等10多个优质品种。目前,该园已建成投产,年产优质桃200余吨,产值80余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0多万元,已成为安溪村整村脱贫和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项目。

  白羊镇大寺河柠檬基地新建标准化柠檬园500亩,通过园区务工、土地流转补助,带动贫困户23户80人增收。太安镇通过打造生态旅游景点、提升农耕文化内涵等举措,打造“三峡慢村”旅游项目,该项目一期已解决贫困户20余人就业……一项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落地开花。通过在贫困地区“造血”,2015年,万州实现了94个贫困村、75496名贫困人口脱贫。

  重庆万州区委常委、移民工委书记贺恩友表示,随着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万州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茶叶、柑橘、特色水产、名优水果等在内的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扶强扶壮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发展了一批集体经济。得益于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有较大改变,贫困人口得到更多实惠,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切实保障。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