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人摔倒拒被扶 不想自己的家人误会路人

2016年06月17日 14:3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15日上午8点多,南京六合公安分局瓜埠派出所接到110指令,称有一位老大妈报警说自己跌倒了,向民警求助。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发现一名老大妈坐在地上,周围有一大群围观的路人。路人告诉民警,他们都停下来想扶老人坐起来,然后送医或者帮助联系家人,可都被老人拒绝了。老人告诉民警,她看到有一些老人跌倒后赖上扶的人,她就是不想这些好心的路人被误伤,也不想自己的家人误会,让民警扶可以作为见证。

  (6月16日《扬子晚报》)有一点喜感,有一点忧伤,这个特别的故事,注定让人五味杂陈。很显然,在某些极为恶劣的讹诈事件发生之后,整个社会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范式业已发生了变化。从前的人情世故、常理常识,如今已然不再适用。于是乎,有路人为了避免自找麻烦,索性心安理得地,置跌倒老人于不管不顾;于是乎,有老人为了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在意外摔倒之后,也宁愿拒绝好心人将自己扶起……这些看似不合理的场景,实则都可看作是人心对现实的回应。

  众所周知,在一种敏感的、焦虑化的社会环境内,人的认知和行为往往会趋于扭曲变形。随着“扶老人”话题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舆论热炒,公众在悄然间已变得谈之色变、疑心重重。在这种背景下,“扶老人”的成本风险被无限放大,“不扶老人”的道德耻感却急剧降低。可以说,这是大众心理基于“过往教训”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可是谁都知道,这种种行为,完全有悖于一个正常社会的道义责任。

  潜在的风险,激发了人们过激的避险意识,继而体现为道德冷漠。而若要打破这种消极的连锁反应,势必需要一些正面的“激励”。比如说,公共职能部门适时作为,通过设立“好人险”、“搀扶老人奖”等等,来排解做事者的后顾之忧;再比如说,能有更多善良的老人释出善意,主动消解大众舆论对老年群体标签化的解读……此番,“八旬老太摔倒拒绝让人扶”的案例,就很好表明了,众多良善而可爱的老年人,仍然值得令人信任和尊重。

  有必要重申的是,扶起老人,是路人的道德责任;被人扶起,也是老人应享的权利。那么,到何时,我们才能重新让这一切自然而然,而不再充斥着犹豫和猜疑?

【编辑:陈鑫】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