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海德令哈五旬农民痴迷收藏 开“农耕文化博物馆”

2016年06月17日 1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青海德令哈五旬农民痴迷收藏开“农耕文化博物馆”
图为“私人农耕文化博物馆”大门。 孙睿 摄
图为馆内摆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用具以及文化展品。 孙睿 摄
图为馆内摆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用具以及文化展品。 孙睿 摄

  中新网青海德令哈6月17日电 (孙睿)建国初期毛主席原版画像、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用的顶箱柜、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用具……17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马福祥农家院多民族农耕文化私人博物馆,10万余件“藏品”有序的摆放在马福祥家3层的小院里。

  海西州德令哈市马福祥农家院多民族农耕文化私人博物馆坐落在海西州府德令哈市河西区昆仑朝阳退休院1号,馆内摆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用具以及文化展品,犁、耙、耱、收割、打场等各种用具样样俱全,还有一些民俗、民族团结“藏品”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从1992年收藏至今,已有10万余件“藏品”陈立于此。

  走进博物馆,几根破旧而古老的木头支撑起博物馆的大门,几座巨石整齐地摆放在大门内侧两旁,道路两旁露天摆放的几十副木质车轮有大有小;十余副石磨盘厚薄不一,营造出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院内除了农耕器具外,还显现出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化。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在马福祥的眼里个个都千金难买。

图为游客在“博物馆”里参观。 孙睿 摄
图为游客在“博物馆”里参观。 孙睿 摄

  “很多收藏爱好者都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而我办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让人民了解正在逐渐消失的农耕文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马福祥告诉中新网记者,早年父母离世成为孤儿的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独自外出来到德令哈闯荡,并在德令哈开起了牛羊育肥场。虽然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他,却对田间地头的事特别喜欢,并且对农村耕地的老物件兴趣浓厚。一次偶然的机会去上海参观博物馆后感受颇深,创办“私人博物馆”的计划由此萌生。后来为了能找到心仪的“藏品”,马福祥辗转山东、河南、甘肃等地,一件一件的去买,去协商。

  “1992年我开始了我的收藏生涯,至今也从未间断,哪里有东西,我就去哪里,不管跑多少趟都愿意,只有买到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马福祥坚定的说,收购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是一件费力、费时又费财的事,为收集文物他也花光了多年的积蓄。这条路虽然走的很艰辛,但自己内心是快乐的,在天南地北的收藏路上,时常也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不为名利,为的就是两个字:“懂得”。也正是凭着这份“痴迷”和几十年点点滴滴地积累,才有了今天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马福祥说:“目前博物馆主要靠自己的经济收入支撑,但博物馆的运营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帮扶,希望未来能够得到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