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江苏盐城为何遭遇“致命杀手”?

2016年06月24日 16:5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江苏盐城为何遭遇“致命杀手”?

  新华社记者林晖

  23日下午,江苏盐城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风暴雨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据中央气象台专家认为,初步判断有龙卷风发生。本次极端天气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为何苏北地区成为重灾区?

  灾害发生时当地大气层结极度不稳定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了解到,22日至23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其西侧低层有南亚季风和南海季风汇合北上,向江苏北部地区持续输送水汽和热量;与此同时,东北冷涡后部一股较强的冷空气南下,并逐渐影响江苏北部。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苏皖北部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持续增强。至23日午后,江苏中北部附近地区汇聚了大量的水汽,大气层结极度不稳定,在这些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条件下,出现强风、暴雨和冰雹天气。

  气象监测显示,23日12时至15时,盐城北部受强对流云团影响,出现强阵风、冰雹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自动气象站的直接观测显示,14时20分至15时20分,阜宁县西南部出现长25公里、宽10公里范围的8级以上短时大风,最大为阜宁新沟镇34.6米/秒(12级以上,时间为14时29分);滨海天汤镇小时最大雨量51.7毫米/小时,阜宁本站47.6毫米/小时;14时30分左右阜宁县城北、陈集一带出现冰雹天气,冰雹直径20至50毫米。

  气象专家根据雷达遥感观测资料推测,14时19分至14时42分期间,在阜宁县城西南方约5至10公里处,在南北宽约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的范围内出现10级以上大风并持续20分钟左右。

  中央气象台专家分析认为,综合各观测资料和现场信息,初步判断有龙卷风发生,但强飑线和强下击暴流等天气系统也可能造成强风,尚待进一步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确认。气象部门已经邀请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组成专家组赴现场对该次强对流天气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将提供详尽的报告。

  江苏是我国龙卷风发生最多省份

  天津大学王振东教授介绍,龙卷风是一种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太大的涡旋,状如漏斗,风速极快,破坏力很大。龙卷风的生存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龙卷风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有时把人吸走,危害十分严重。

  龙卷风的形成与强雷暴云中强烈的升降气流有关。当升降气流之间形成很强的切变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水平轴的涡旋。涡旋越转越细越快,产生一个漩涡形的上升气流,并开始向下伸展,形成龙卷核心。当向下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形成了完整的龙卷风。龙卷中心为下沉气流,四壁为极强的上升气流。

  通常,龙卷风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或“海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

  来自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长江口三角洲、苏北、鲁西南、豫东等平原、湖沼区以及雷州半岛等地都是龙卷易发区。按省份来看,江苏是我国强龙卷发生次数最多的省份。由于苏北地区地势低洼平坦、江河湖泊水网交织,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易积聚不稳定能量,有助于龙卷生成。

  龙卷风尚难以准确监测预报

  气象部门表示,由于龙卷风时空尺度很小,在现有观测网密度下很难精确发现,因此对龙卷风最大风力及其影响程度的判断多数是通过灾后调查确定的。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加拿大发布龙卷风预警,也仅能提前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目前,我国对于上述极端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还不足,须加强建设。

  从龙卷风发生的时间来看,70%的强龙卷发生在12时至20时之间。这是因为经过白天太阳辐射,这一时段大气层结不稳定,强对流天气最易发生;此外,凌晨0时至2时也是龙卷发生的一个小高峰。强龙卷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和早秋(3至9月)发生,其中7月最多,4月次之。

  气象专家提醒,发生龙卷风时,人群应立刻离开危险房屋、活动场所或其他简易临时住处,到附近比较坚固的房屋内躲避。如在汽车中,应及时离开,到低洼处躲避,因为汽车本身没有防御龙卷风能力,一旦汽车和人同时被龙卷风刮起,危害更大。

  躲避龙卷风也要注意“技巧”,应迅速朝龙卷风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跑动,伏于低洼地面、沟渠等,但要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围墙等,以免被砸、被压或发生触电事故。躲避龙卷风最为安全的地方是位于底下的空间或场所(如地铁或地下室),地面上所有建筑物此时都不是最安全的躲避场所。

【编辑:陈明】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