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专家:发挥城市“海绵”功能让珍贵的水“既来之,则安之”

2016年07月15日 2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青岛7月15日电 (记者 胡耀杰)近日,中国南方连日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许多城市出现内涝,面对这一情况,网络和很多媒体却将目光转移到距灾区上千公里以外的中国北方城市青岛,更有网民称:“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

  15日,记者为揭开青岛不惧强降水的秘密,专访了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刘利,她表示:“我首先想更正一下大多数网民的一个误解,在互联网上,很多网民认为青岛是因为德国侵占时对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致使其现在不会发生城市内涝,这是种不准确的说法。”

  刘利介绍说,德占时期共建造80公里排水管道,且至今大部分被翻建整修,目前只有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正常使用,而目前青岛市中心城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近7000公里,德国管网占不到其中的千分之一。其实青岛大部分的地下官网都是“中国造”,但青岛的确从德国学习了世界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特别是早在百年前,青岛实现了水道“雨污分流”,是中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城市,这在百年之后的中国许多城市仍然没有做到,加之尺寸宽大地下排水道的使用,并与大海联通,所以青岛市区的排水能力基本可以应对强降水。

  刘利认为,城市内涝是现在中国的城市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城市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的建设“海绵”城市,充分利用水资源,让水来了能储存,存不下时能排出。

  刘利认为,青岛作为东部沿海城市,每年夏天都会受到台风的考验,地理位置和地下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设计成为其“不怕淹”的关键。青岛有自身的优势,其他城市无法直接照搬,但每个城市都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发现属于自己的“海绵”。

  刘利说,系统的、长远的、预知性的规划设计对城市的排水至关重要,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于1957年,从建院起就开始对青岛的水系统进行规划,早在20年前,“排水重现期”(水利学专用术语,指的是设计暴雨强度出现的周期,是道路排水设计的标准)的国家标准是半年到三年,而青岛标准已经是三到五年,很多暗渠甚至达到二十年。

  “湖泊河流的排水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城市的小湖泊、小河流已经不见踪影,这很大程度减弱了城市自身的‘海绵’能力。”刘利认为,虽然青岛是一个沿海城市,但近年来,青岛市重视对河道的整治。

  据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统计显示,中心城区主干河道防洪整治全部完成,防洪能力按20至50年一遇标准设计,提高了河道行洪保障能力,还增加人工湖泊和小型水库的数量。

  刘利认为城市“海绵”功能要得到重视,目前,青岛市区的雨水泵站共5个,其它很多城市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这主要是在规划设计时对“竖向标高”做了高要求。此外,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居民小区的景观调蓄水体、蓄水池都强大了城市的“海绵”功能。

  采访结束时,刘利表示:“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何发挥城市“海绵”功能,把珍贵的水资源储存起来,让它‘既来之,则安之’,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