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当年13岁的“工人”用感恩致青春

2016年07月23日 22: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唐山7月23日电 题: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当年13岁的“工人”用感恩致青春

  作者 鲁达 白云水 胡向明 吴可超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一群稚气未脱的震亡职工子女穿上了工作服、大头鞋,走进工厂。从此,这群“童工”以工厂为家,把师傅看做父母,带着工资上学。40年过去,当年的“童工”之一韩丽萍动情地告诉记者,“特别想对工厂说感恩,想对我们的国家说声谢谢!”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废墟,24.2万人遇难。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家庭解体,4204人成为孤儿。

  23日清晨的一场阵雨让空气中弥漫着霭霭雾气。韩丽萍努力回忆着当年天塌地陷的场景:“那天,也下着雨,我不到12岁,一家五口中四人遇难。我被埋了三天,直到被解放军救出。由于当时年纪太小,我几乎忘记了悲伤和恐惧,只是印象中一道蓝光过后一切都变了,我成了孤儿。”

  时隔40年,韩丽萍再次回首往事时没有太多伤痛,这个孤儿的成长故事里并不全是悲伤。

  据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大事记记载,唐山大地震后,该厂录用786名震亡职工子女,对其中年龄较小的110人送工厂中学学习文化。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些孩子看到了一线曙光。

  1977年11月,13岁的韩丽萍和许多同龄人陆续走进工厂的大门,眼前一片废墟,厂区里随处可见老工人带领少年工人忙碌的身影。工厂还给孩子们安了家,老师傅们帮着运家具,拉劈柴。韩丽萍告诉中新社记者,“师傅像我们的父母,洗衣、做饭、谈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

  韩丽萍是带着工资、全脱产上的学。“厂里对我们非常照顾,建食堂,买书本,提供餐补,有时还发肉发鱼,各种福利待遇和其他职工是一样的。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我们的生活条件算是‘优越’了。”韩丽萍回忆。

  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享受着特殊的政策。韩丽萍自豪地评价着他们这个群体:乐观、敬业、有出息。当年,韩丽萍在学校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后来又考上中专。“在那个时代,这也算高学历了。”韩丽萍笑称。

  据了解,在唐山大地震15周年的时候,工厂曾针对孤儿的成长成材情况做过统计。当时,已有68名孤儿获大专文凭,26名孤儿入党,30名孤儿当上班组长。

  如今,当年这些顶工进厂的孩子有的在工厂的抚养下展翅高飞,考上博士,出国留学;有的留守下来,成为工厂高管、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新唐山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张东义今年54岁,进厂近40年,现在是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钢结构分厂技术指导,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特种津贴待遇的高级蓝领。谈起自己参与制造的高速动车组飞驰在中国的高铁线上时,张东义两眼直冒光。“当年,我先跟着师傅学了两年,感到知识不够,又回到学校带着工资继续上学。”

  曾经,一位老板看中张东义的技术,开出高薪。“说不心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家里再难,我也不能离开。”张东义称,地震浩劫中,是工厂给了他希望,培养了他,才有了今天,这里就是他的家。

  说起5天后唐山大地震的祭日,张东义还是会伤感:“父母希望我们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做到了。我想,这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告慰。重生之后的唐山人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坚守。

  韩丽萍和当年一起进厂的同学们,商量着准备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时聚会。他们常在微信群里“晒”各自的幸福生活,聊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