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走进哈尔滨寄宿家庭:我家来了“洋娃娃”

2016年10月09日 09:16 来源:生活报 参与互动 

  生活报10月9日讯 左手挎着外国寄宿“儿女”,右手拉着中国亲生孩子,这种“中西合璧”的家庭组合,在冰城渐成“新时尚”。

  记者从黑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了解到,目前在哈尔滨,接待外国交换生寄宿的模式主要有长短期两种,短期通过校际间合作展开,长期通过一个非赢利性民间国际组织的AFS项目完成,参加AFS项目的交换生要在寄宿家庭生活10个月。在中国爸妈眼里,这是一个让孩子练口语、开眼界的好机会,然而给“洋娃娃”当临时家长,并不是提供一个房间、添一双筷子那么简单。中国式家规遭遇外国娃会“发酵”出怎样的变化?

  近日,几个冰城寄宿家庭的成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一些感触。

  “接待外国交换生,让我看到了美国教育严格的一面”

  8月10日,家住南岗区的刘坤把女儿刘浩颖送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在相距两万公里的大洋彼岸,16岁的刘浩颖要独自生活10个月。虽然入住的也是寄宿家庭,安全无须多虑,但小小年纪就让女儿“独在异国为异客”,这事儿搁在半年前,刘坤是无法接受的。“所有改变都缘于一个美国华裔女孩来我家寄宿,她在我家也生活了10个月。”

  刘坤说,女儿做交换生之前在省实验中学读高一。去年8月,通过学校听说可以接待外国交换生到家里寄宿,想让女儿练英语、开眼界的她就给孩子报了名。一周后,一名美国华裔女孩走进了她的家。

  女孩叫兰晓红,11个月大时被美国父母收养。“通过和这个孩子交流,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美国。”刘坤说,以前在网上看到,美国家庭教育孩子似乎都很崇尚自由发展,很少约束,但在和兰晓红的交流中发现,美国的一些家庭对孩子的管理也很严格。比如谈恋爱,16岁之前兰晓红就有男朋友,这在美国很正常,她的美国爸妈并不反对,但在16岁之前男朋友是不可以进入女孩房间的,他们俩只能在客厅等公共空间活动,16岁以后才不被限制;在两性方面,不少美国人也是赞同婚后性行为的,兰晓红的两个哥哥都是这样。这让刘坤开始反思,只有真正身处其中,才能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生活方式,于是,她萌生了让女儿出去看看的想法……

  “家有丹麦娃,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环保理念”

  刘坤一家接待的是长期交换生,而哈69中学生王子昱和何佳森家里接待的则是短期交换生。丹麦女孩卡洛琳就是今年3月末通过这种模式到王子昱家寄宿的。“虽然她只在我家住了三天,但在生活细节中的表现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王子昱说,卡洛琳在她家那几天,每天洗澡前都会问“我可以洗澡吗?可以洗多长时间?”虽然她每次都礼貌地回答了可以洗多久,但心里却觉得天天这样问怪怪的。直到今年8月,王子昱回访丹麦学生家庭时才了解到,这是丹麦人的一种节水意识。

  何佳森家今年也接待了丹麦交换生。对方是个男孩,叫Chihou。为了让Chihou感受中国风土人情,何佳森的父母不仅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还带他一起去爬山。“我注意到,Chihou一路手拿着喝光水的空瓶子,走了很长一段路,直到找到垃圾箱扔进去。”何佳森说,后来自己去丹麦回访时发现,丹麦人的环保意识很强,“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

  “提供寄宿,绝不是一张床那么简单”

  8月22日,哈工大附中来了11位外国交换生,该校高二女生张琪萱的家庭接待了一位德国女孩。“她叫Lisa,17岁。我爸给她起了一个中文名,叫张艺佳,艺佳的谐音‘一家’。”这个德国女儿,给张琪萱爸爸最深的印象就是德国人身上表现出的守时和严谨。“在家里吃饭,她一直固定坐在我们第一天给她安排的位置上,不像我女儿每天吃饭位置都随机;她和我女儿一起上学,要比在德国起得早,但她每天都准时在我女儿打开房门的那一刻从另一个房间走出来,而女儿起床有时需要我们催促。”张琪萱爸爸有时会问Lisa,在这个家生活有哪些不适应,Lisa总是摇头。“或许是来的时间短,她还没有放开。其实我知道,在文化、饮食方面的差异,肯定会让她有很多不习惯。比如说,德国人的早饭一般很重要,而我们早上吃得比较简单;德国人喜欢冷食,而我们每顿饭都喜欢热热乎乎的。这些在刘坤那里得到了印证,她说,接待外国交换生绝不是提供一个房间、添双筷子那么简单。彼此都要经历一段“适应期”。比如兰晓红最初到她家时,她总感觉对方不太开心,但问孩子,孩子又说没有,这让她一度很犯难,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聊得熟了才知道,兰晓红不是不健谈,而是担心自己说错话。

  再有,在张琪萱爸爸和Lisa的相处中,他了解到,虽然西方人很讲究肢体语言,但在德国,拥抱是最亲密的人之间的举动;而在美籍女孩兰晓红和中国妈妈刘坤的相处中,拥抱却是一种表达喜爱的方式,兰晓红曾因刘坤送她出门时没有拥抱她而提出异议:“难道你不喜欢我?”

  当中国“家规”遭遇外国“熊孩子”谁会改变谁

  外国孩子进入中国家庭,一住就是大半年,既然目的之一是感受中国文化,那中国“家规”当然也是其中一部分。张琪萱爸爸说,Lisa在德国就没有进屋换拖鞋的习惯,但我告诉她在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

  刘浩颖妈妈说,在美国时,兰晓红和很多美国人一样都习惯喝冰水,可在中国,她家多数时候都是喝温水,尤其是女孩月经期坚决不能喝冰水。“最初我发现她几乎不喝水,但临走时已经能拿着一杯热水坐在客厅,边喝边和我们聊天了。”

  可有时,“家规”成了矛盾的导火索。三年前,就读于九中松北校区国际部的赵益楠就和一个同学分别在自家接待了一个意大利和一个美国的交换生。“我家的意大利女儿很乖巧懂事,每次外出,我们都会对她提出时间要求,她也能遵守。但女儿同学家接待的那个美国交换生却不是这样,家庭成员之间甚至因为生活琐事产生矛盾,导致最后中途停止寄宿。”赵益楠的妈妈说,当时因为调换寄宿家庭需要时间,那个女孩还在自己家里暂住过一段时间,就是那时她了解到,其实就是因为穿鞋上床;在学校高兴时直接趴在地上写写画画,回家后不换衣服就上床等问题,而这在美国家庭很平常。所以给外国孩子当“家长”如何“立家规”是门儿技术活!当然,在相处过程中,外国孩子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家长。

  张琪萱爸爸说,有一次他见女儿边吃饭边看手机,就一边制止女儿一边告诉Lisa,张琪萱这样做是不对的。当时因为有Lisa在,他没有发火,而是给女儿讲道理。事后想想,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其实很好。他觉得,这是家里来了外国娃后自己的改变。(薛宏莉 张洁)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