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一些驻村扶贫干部茫然不知所措“走过场”

2016年10月13日 16:0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系统支持破解“有心无力”(解读)

  就脱贫攻坚中的责任落实问题,记者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

  问:怎么看待扶贫干部履职不力被召回的制度?

  陆汉文:驻村干部带着党和政府的承诺直接面向扶贫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如果存在不用心、不得力及做样子、走过场的情况,不仅会导致脱贫攻坚目标落空,而且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与形象。因此,落实驻村干部扶贫责任,实行召回等严格的管理措施,是完善和落实干部驻村扶贫制度的必然要求。

  问:出现选派干部不得力,“走读式”、“挂名式”帮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陆汉文: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形式主义的惯性作用。“走走过场”“装装样子”被少数驻村干部想当然地当作驻村帮扶的“潜规则”。二是扶贫工作现实困难的影响。扶贫开发并不是谁都能够胜任的工作。即使最简单的给钱给物,也需要筹资募捐的能力,更何况扶贫开发主要涉及的是促进扶贫对象增强增收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更高要求的工作。各地贫困成因不同、扶贫对象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由于这些原因,一些驻村干部到贫困村后茫然不知所措,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和应付心理。一旦有人“走过场”也对付过去了,“走过场”就很容易在那些有畏难情绪的驻村干部身上扩散开来。

  问:如何保证驻村扶贫政策在执行中不走样、不变形?

  陆汉文:要实现驻村扶贫政策的初衷,确保好制度不走样,根本措施在于强化制度的实施管理。一是明确驻村帮扶责任及评价标准,签订责任状;二是加强驻村帮扶成效评估,推行第三方评估和帮扶对象参与式评估;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经评估不达标的,像云南等省那样,采取召回、问责等惩处措施;经评估取得突出成效的,在干部提拔、职级晋升等方面给予明确有力的倾斜照顾。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上到下建立健全驻村干部能力建设等外部支持机制。

  不难想象,如果不能围绕驻村干部困难和需求提供针对性支持措施,一些长期在非涉农单位工作的干部或者所在单位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的干部,即使有心扶贫,也容易深陷无力做事的困境,从而直接影响所帮扶贫困村脱贫摘帽的进程。(顾仲阳)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