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些扶贫干部不在状态:示弱、跟风、包办、攀比

2016年10月14日 10:3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参与互动 

  “没钱没项目”“啥火就上啥项目”“垫钱垫物为过关”“为求显眼拍脑袋”……近日,有媒体梳理发现,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一些扶贫干部在位不在状态,表现出了示弱、跟风、包办、攀比等不良心态。那么,扶贫干部究竟应该有何为、如何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心里装着困难群众,是一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干部的要求。

  不过,如何做好脱贫攻坚这篇文章,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对很多干部而言不仅是首次,而且没有太多现成经验可循。有些扶贫干部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不小阻力和压力,或者闭门扶贫苦干之后效果甚微,或者跟风扶贫不合时宜地照搬照抄,或者看项目下菜碟扶贫对象分而待之……凡此种种,现实的扶贫困境重重,既有扶贫干部的能力问题,也有态度问题。但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两个问题:“扶持谁”“怎么扶”。

  先说“扶持谁”。这是扶贫对象的问题,也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性问题。扶贫干部如果弄不清楚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返贫因素等问题,就很难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我们常说,扶贫要精准,就要求扶贫干部咬定目标、把脉实情,找清了病症、找到了病灶才能用药治病。

  再说“怎么扶”。扶贫是一场攻坚战,扶贫干部是生力军。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考验着扶贫干部的能力和智慧。究竟应该怎么扶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或许给出了答案。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把科技成果引入太行山区……这位科技工作者,虽然不是专职扶贫干部,却摸索出了一条“科技+生态+实干”的扶贫之路。

  当然,没有万能的扶贫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扶贫方式。扶贫工作也是在动态中调试,哪些扶贫项目适合、哪种扶贫路子可走、哪些群体已摘帽、哪些群体是重点、哪些方面不能走回头路、哪些经验方法可制度化……这些都离不开扶贫干部立下愚公移山志,把主动性、创造性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从另一方面说,既要避免带着不良心态搞扶贫,又要防止患上拖延病、急躁症,否则,不是一盘散沙就是急功冒进。

  “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亲民、爱民、为民,扶贫责任重大。既要情真意切,又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科学有效的机制,这才是对脱贫攻坚最好的回答。(李壹观)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