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川藏公路告别“通麦天险”纪实

2016年10月14日 1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川藏公路告别“通麦天险”纪实
    如今在通麦的易贡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的一条主要支流)上,横跨着三座桥梁,最上方为今年通车、承重量可达400吨的通麦特大桥。 陈韬彬 摄
正在通麦大桥上执勤的中国武警交通二支队九中队官兵。 陈韬彬 摄
正在通麦大桥上执勤的中国武警交通二支队九中队官兵。 陈韬彬 摄

  中新网林芝10月14日电 (记者 陈韬彬)“通麦一旦出事那就是大事,掉进江中基本无生还希望。”通麦虽然告别“天险”,但在此驻守16年的王发明至今谈起通麦仍心有余悸。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川藏公路于上世纪50年代建成,是川西和藏东南地区生产生活和战备物资运输的唯一陆上通道,被称为“国防大动脉”、“旅游黄金线”。川藏公路素来以险著称,位于西藏林芝波密县境内的“通麦天险”便是其最险的一段,路段经过的102滑坡群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开凿在帕隆藏布大峡谷绝壁之上、弯急路窄的“14公里便道”则有着“死亡之道”之称。

  今年4月13日,川藏公路318国道102滑坡群和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包括打通了五条累计全长6180米的隧道,和架设了雄伟壮观的通麦特大桥等大小6座桥梁,这标志着泥石流、塌方等灾害频发的“通麦天险”永久解除。

  “之前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救援求助,每年在此救助的人员不下于100人。”中国武警交通二支队三大队队长王发明告诉中新网记者,他此前所在的三大队九中队负责通麦大桥及其附近68.44公里路段的养护保通和应急救援,“在通麦16年,见到最多的就是翻下江中和山沟里的车辆。几年前就发生过一辆客车在‘14公里便道’处翻车掉入江中造成多人伤亡的车祸”。

  不仅是过往车辆,在实施道路抢险保通过程中的官兵们也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2008年10月,连日降雨致使整个“14公里便道”发生塌方,道内泥石流不断。便道两端近百台车辆受阻,少数几辆车被困在飞石、塌方不断的险境中。三级士官彭斌斌奉命驾驶装载机实施抢通救援,就在清理完最后一铲余方时,长时间受江水浸泡和雨水冲刷的路基突然塌陷,他连同机械一起滚落近百米深的悬崖江中,机身解体。后来才得知,在装载机滚落的第二圈,彭斌斌瞅准前挡风玻璃破碎的时机,果断曲身抱头跳出驾驶室,成功与机械脱离,绝处逢生。

  “掉进江中基本无生还希望,这也许是惟一一次。”王发明说。

  如今在通麦的易贡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的一条主要支流)上,横跨着三座桥梁,从2000年因特大山体滑坡将原有的水泥桥冲毁而搭建的简易铁索桥,到同年架起只能承担20吨的通麦大桥,再到今年通车、承重量可达400吨的通麦特大桥,江上的桥已经换了三代。这三代桥见证了川藏公路16年的发展变化,也承载着驻守在此的官兵长久的心愿。

  王发明说,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的咽喉工程,他从新兵入伍的那一天开始便在通麦大桥上执勤,当时和其他交通官兵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桥梁安全,对来往车辆进行疏导和超重检查。

  “那时通麦大桥走的是单行线,遇上雨季,道路损毁,一堵好几天。”王发明说,“现在路修好了,桥修好了,我特别满足,这也是官兵们的心愿。”

  据介绍,九中队自1996年上勤通麦68.44公里路段以来,该路段每年断通时间从100天以上缩短至近期的200小时以内。

  “今年通麦特大桥和隧道等投入使用后,通麦段的交通已彻底改善。”王发明称,如今位于桥头两端的过往车辆检查点也基本不用,九中队的交通官兵再也不需要查重,只需做好桥梁的保养维护工作。(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