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位不如陌生人?朋友圈里多数子女屏蔽父母

2016年10月28日 13:43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 

  如今,微信作为一种大众主要的交流方式,朋友圈的功能也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生活感悟、抒发情感和交流思想的重要阵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用上微信,朋友圈不再是“我和同学朋友的私密场”,因此一些年轻子女逐渐“屏蔽”父母,留下“一条横线”任家长想象。子女烦心,家长抱怨,到底是谁出了问题,又该如何化解这“一条横线”带来的隔阂?

  □本报记者 林建树

  烦恼

  朋友圈里刚发出一条心情

  妈妈的电话就打来了

  小杨老家在秦皇岛,如今在石家庄上班的她很少有时间回去看父母。上大学时,她定时给父母打电话说说近况,“电话的内容是有选择的,总是报喜不报忧,毕竟离得远,他们见不到我,不想让他们为我操心。”小杨说一些烦心事都是等回到父母身边时,才和他们说起,“当面说,他们能更清楚知道我的真实心情,也不会因误解而胡乱担心。”

  一年前,小杨的妈妈听朋友说使用手机微信可以和孩子视频聊天,而不是单单听声音了。于是,小杨的妈妈就下载了微信软件,并加了小杨为好友。“从此,我的微信朋友圈就不再是我随心所欲发表心情的地方了。”小杨叹着气说,妈妈自从学会用微信后,只要有时间就会刷新朋友圈,而她更是妈妈的重点关注对象,一旦她有任何心情上的“风吹草动”,妈妈的电话绝对第一时间打来。

  出去玩儿,拍了卖萌自拍照发到朋友圈,妈妈打来电话:“以后拍照片别老撅嘴儿,多难看!”

  遇到烦心事儿,发了几句感慨在朋友圈,妈妈打来电话:“怎么了?快跟妈说说!”

  和男朋友互动,发了俏皮话儿在朋友圈,妈妈打来电话:“我看了都不好意思,这样的话你俩私下说就好了!”

  ……

  最让小杨哭笑不得的是,她在一次准备发朋友圈前,故意选择了不让妈妈查看,可发了第一遍感觉措辞不当,故删掉再发一次,可这一次,小杨却忘了在不允许看的一栏勾上妈妈。正在小杨以为这次妈妈终于不会再打来电话时,妈妈的电话却“如期而至”了:“怎么倒霉了?谁惹你生气了?能不能解决啊?”

  “我当时都蒙了,感觉我妈妈简直神了!这才想起来忘了勾选她的微信号了。从那以后,我只能把妈妈的微信彻底屏蔽掉,一是不想让父母为我担心,另外也不想听他们唠叨,和父母的代沟还是存在的,观念不同,他们理解不了我的意思。”就这样,小杨的朋友圈在妈妈的微信里只留下了“一条横线”。

  调查

  家长:希望通过微信等平台拉近与孩子距离

  子女在微信中视父母如“虎狼”,但是在父母眼里,微信却是能够拉近与子女间距离的新方式。

  邱女士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儿子离家后,她经常盼着儿子在朋友圈里分享校园生活,一开始儿子更新得还算频繁,可渐渐地,邱女士发现儿子朋友圈里的新东西越来越少,邱女士为此还专门问过儿子,“他当时回答我说现在不爱在朋友圈里发东西了。可因为侄女有一次聊天说漏了嘴,我才发现儿子的很多条朋友圈状态都选择了不让我看。”为此,邱女士甚至偷偷抹眼泪,因为她觉得儿子一直十分听话,以前从不在她面前隐瞒什么。不过后来儿子解释,因为此前发布过打球受伤的照片后,发觉妈妈十分紧张。“加上有时候和同学出去玩儿,或者社团活动多,他说怕我担心,这才把一些心情状态分了组,不让我看。”邱女士也理解了孩子的苦衷,“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也不想事事都由我操心。”

  当马女士去年发现无法看到读高三的女儿的朋友圈时,还一度很苦恼,可很快她就“欣喜地”发现身边还有不少“共患难”的家长。“我都不好意思和人家交流,这还是同学聚会时一位老同学不小心说出来我才知道的,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她在误会什么,是不是她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里不一样,怕我知道?”马女士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有一些家长表示,不论是微信、微博还是QQ说说等空间,加子女好友只是为了便于联系,而自己只是默默关注,并未对孩子的朋友圈刻意监管或者提出意见,但“孩子有时很敏感”。“我一直是孩子的QQ好友,孩子发什么东西,我就光看看,不评论,孩子也一直没有把QQ空间对我屏蔽。可孩子上初中时,发了个好玩的状态,下面还有他很多同学调侃式的评论,我看着挺有意思,就给点了个赞,没想到孩子居然从那以后就屏蔽了我。”说起这事来,李先生表示很委屈,他并没有“监视、干涉”孩子的意思,可孩子却可能认为让父亲知道自己太多,会胡思乱想。“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并没有孩子所想的那么古板,只是想了解了解他的想法,和他关系更近一些,多些共同话题。”李先生说。

  子女:不想让父母有不必要的担心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8位既是父母也是子女(28岁至51岁)的市民、12位纯子女(12岁至25岁)的市民中,12位纯子女的市民,虽有10人加了父母为微信好友,却有11人试过将父母“列入分组屏蔽朋友圈”,有5位更是长期“拉黑”。而“双重身份”的市民中,除2人的父母不使用微信外,其余所有人都没有“拉黑”父母。

  不少受访者都说,他们一面感激父母的关心,但一面又觉得“本能上不喜欢”,“就像多了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你。”“朋友圈里都是生活琐事,有时候就是发泄心情、吐吐槽,事后被追问反而觉得不知道怎么解释。”“长辈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不一样,不想他们有不必要的担心。”

  而大多数既是子女又是父母的市民则表示,看到年迈的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中点赞,会觉得特别温暖,有时还会专门转发一些父母感兴趣的信息给他们看。

  说法

  拉黑屏蔽不可取,试着换个方式沟通

  对女子在微信上屏蔽拉黑父母这件事儿,心理医生刘玉良表示,如今的年轻人注重对个人生活的保护,朋友圈被视作自己的“私有领地”,父母通过微信过度关注或干涉孩子,会让子女产生私生活受到干涉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抗拒与父母间的微信交流。而父母则是习惯了对子女的保护,所以就算在微信上,也不由自主会扮演监护人和保护者的角色,这样就忽略了对子女私生活的尊重。正是因为双方对微信交流的出发点完全相反,才导致了矛盾的出现。

  刘玉良认为,正是因为双方交流沟通得不够充分,才会引起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好奇,所以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作为子女不应采取拉黑或屏蔽的对抗方式,这样会使得父母与子女更加处于对立面。如果子女感觉受到打扰,可以采取直接沟通或者微信分组等软性方式进行解决,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而父母也要学会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孩子的私生活,尊重子女在朋友圈中的隐私,试着用微信聊天而非关注朋友圈的方式去沟通及表达关心。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