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际化人才培养更需“走出去”

2016年12月02日 16: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2月2日电 “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流行趋势。据媒体报道:中国出国留学近年来一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突破52万。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很多国家,中国留学生人数都排名第一。借助留学模式,中国也为自己培养出了许多了解国外文化、熟悉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全面推广,对于熟悉国际事务、了解国际规则、具有国际人脉的“全球通”型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加强。国内一些教育机构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国际化人才的专项留学培养。例如近期,完美世界教育就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推出了新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硕士(简称“MPS-PA”)”,开创了一种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走出去”模式。

  实际上,此前,中国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也进行过很多尝试。一般而言,更多的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国内大学培养,国内很多大学开设有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热门专业。但是由于国内大学的教育大多偏理论,所学难以真正应用到实战中去。第二种就是实战培养,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地摸索理解,培养合格国际化人才。不过,这种模式往往要付出很多“学费”。此前,中国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因不熟悉国外的法律,不会在国外进行公共关系,常常陷入某些陷阱,甚至有理也会输掉官司。还有的因为不熟悉国外的规则和关系,眼见的商机就是无法掌握。据媒体报道,在华尔街,从2011年至2016年第三季度,带有中方投资的科技产业交易比例已从1.7%增长至4.1%。但因为缺少经验和关系,中国风投目前仍难以涉足热门的投资交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熟悉一些国外的规则。

  一些中国投资人很难理解术语表——也就是投资人准备接受的条款摘要——的属性,而绝大多数的美国投资人在向初创公司提交术语表之前,已经完成了尽职调查。但是中国投资人只是提交一份草表,然后再试图就具体内容进行谈判。这种做法也给中国风险投资人带来了形象问题。糟糕的行为很快会被所有人知道,这不仅会破坏自身的信用和声誉,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国风投产业。”

  可以说,上述两种方式对于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人才,都不太适用。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了解你的对手,就需要打入到对手“心脏”中去。这一点,其实之前有很多外国人就做的相当出色。改革开放这30年来,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地位日益重要,很多国外人士就尽可能派留学生到中国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甚至出现了类似“大山”这样的“中国通”。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外国商人打开了中国市场,在中国挣到了大钱。而同样的办法,我们中国人自然也一样适用。

  事实上,今天,中国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例如近来颇受关注的全球青年领袖实验室,这是一个由完美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多个国家部委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青年发展平台,旨在为“有志、愿为”的优秀青年提供海外深造、全球实践、创新创业、公益活动及与世界青年才俊交流的机会。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了解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青年人才。作为全球青年领袖实验室的一部分,完美世界教育与马里兰大学合作推出了“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硕士(简称“MPS-PA”)”,通过完美世界教育申请,获得马里兰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硕士(MPS-PA)”项目录取的中国青年才俊,注册就读后将获得由完美世界教育提供的每人8500美金的奖学金资助,此举将帮助中国培养出更多具跨文化竞争力的国际政策人才。

  众所周知,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硕士”专业是专门培养公共政策专家、国际战略与公关人才的热门专业,在公共管理专业全美排名前20。学校靠近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特区,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将美国国内政策和全球国际政策有机结合,培养更全面的政策性人才。而且,学校提供实践与考察的机会,该项目提供美国政府、企业实地考察(Site Visits)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院汇集了全球政治方面青年才俊,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全球高端人士,有益于建立遍及全球的人脉资源。截止到今天,马里兰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硕士”专业已经为全球的许多国际机构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曾在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学习。可以说,中国派遣更多青年留学生赴马里兰大学,是一个为中国培养国际化“全球通”人才的绝佳方式。

【编辑:魏巍】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