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义乌访“冯姐”: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成市场肇始

2017年03月21日 11: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义乌访“冯姐”: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成市场肇始
    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创业者冯爱倩 吴伟丽 摄

  中新网义乌3月21日电(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吴伟丽)近期义乌商人题材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热播,剧中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创业者“冯姐”也引起当地民众热议:这不就是当年当众堵住县委书记说理的冯爱倩吗?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义乌资源贫乏,穷得全国出名;历经30多年,义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饿死不如打死。”近日中新网记者赴义乌采访,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创业者冯爱倩在回顾发生在1982年的“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时脱口而出这句话。

  这个事件也被当地媒体誉为“义乌市场的肇始”。

义乌国际商贸城 王刚 摄
义乌国际商贸城 王刚 摄

  经商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尾巴”

  改革开放之初,商品经济在国内逐步解冻。此时,义乌人开始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有5个子女的当地农妇冯爱倩就是其一。

  “家里加上孩子和老母亲一共8口人,我是独生女,靠在农村挣工分根本无法支撑生活。”谈起当年的情境,冯爱倩记忆犹新。有一次,她提着竹篮接连走访了七户邻居,都借不到米。“那是1980年,我正好40岁。”

  迫于生计问题的冯爱倩,从亲戚朋友处东挪西凑了300元,到外地的百货公司批些便宜的钮扣、鞋带、别针之类,拿到湖清门“偷偷”卖。第一天摆摊儿,除去成本、开支外,净赚了6元多,冯爱倩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湖清门一带慢慢聚集起20多个摆地摊的人,但按当时的政策,我们是不被允许的。”冯爱倩说,政府设了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搞自由市场经营,要被有关部门禁、阻、限、关。

  那是段至今回忆起还会让冯爱倩鼻头一酸的日子。被工商管理部门围追堵截、两箩筐的货压得她眼冒金星、坐火车只敢半夜从小站下车再摸黑回家……而且,当时在供销社上班的丈夫经常要被人说“你是社会主义,但你老婆是资本主义”,为此冯爱倩为了不连累家人还一度有离婚的念头。

  有一次,又有管理人员来没收货物,她立马用编织袋把东西裹起来,一口气跑了三里路,躲进一农户家厕所中,委屈地大哭。这位朴实的农妇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卖货挣点小钱,怎么就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农妇“堵”住县委书记讨说法

  就在冯爱倩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时,时任浙江衢县书记的谢高华被调任义乌任职。

  那时是1982年3月,谢高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老母亲对于他要到义乌满是心疼:“怎么会到那么穷的地方去呢?”

  谢高华对义乌的第一印象也是穷,“每到大年三十,别人在家里过年,义乌人就在外面鸡毛换糖。”

  到任后,谢高华发现义乌人确实贫苦。当时背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要搞经济建设,方向是定了,但怎么搞仍不明朗。因此,谢高华对一直被批资本主义的“鸡毛换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冯爱倩“找上了门”。

  “我看见谢书记进了一家理发店,就站在门口等他,别人跟我说‘要坐牢的’,我也管不了了。”这个性格直爽的农妇被玩命似的日子逼急了,嚷嚷着要找父母官“讨说法”。

  冯爱倩激动地向记者比划道:“他出来后,我就问他是不是谢书记,接着一股脑地用方言讲了一堆。”冯爱倩说,当时她是真急了,以至于忘了书记根本听不懂义乌话。

  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同样做小生意的摊贩开始在一旁起哄助威:“你再凶一点,把事情都讲清楚!”

  此时,被“堵”在门口的谢高华明白了,便把冯爱倩叫进了办公室。

  “她一进门就给我递了根‘大重九’烟,接着开始用普通话哭诉说:‘家里很穷,到城里摆摊卖小商品还要被赶来赶去,你这父母官怎么可以不管我们……’”据谢高华告诉记者,冯爱倩说着说着,就懊恼地哭了。

  那天,这场对话持续了1个多小时,最后谢高华说:“你先去摆好了,我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这两句话让冯爱倩兴奋地跳了起来。

义乌国际商贸城内,外商在挑选货物 王刚 摄
义乌国际商贸城内,外商在挑选货物 王刚 摄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开放

  冯爱倩走后,谢高华立即派了个工作组,对义乌的农民生活状况和城里的摆摊者进行调查,还开了多次研讨会。

  “有一次我也混进去听了,谢书记很有魄力,说这个市场一定要办,义乌人民太苦了!如果要处理我,我就回家卖红薯!”听到这话,在角落里的冯爱倩偷偷抹眼泪,一颗心也终于放下来了。

  果不其然,1982年9月,义乌县委作出决定:稠城镇和廿三里镇两个小商品市场率先开放,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同年11月,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通告》一出,整个义乌沸腾了起来,人们奔走相告,甚至放鞭炮庆贺。而市场开放后,义乌的大街小巷挤满了摆摊的人,摊位一直摆到县委大院大门口,产品有上千种。

  到1983年底,义乌市场摊户增加到1050个,日均交易人数6000人,3000多种上市商品销往国内各地。1984年初,义乌抓住时机提出“兴商建市”。6年后,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开始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现在更是世界小商品之都。

  随之而来的是,冯爱倩的生意越做越顺手,1998年,子女接棒了冯爱倩在市场内的摊位,她则在家安度晚年。

  “我和谢书记也成了老朋友,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当年的事情像场梦。”采访中,77岁的冯爱倩精神矍铄,说话间满面红光,依稀可看出当年“风采”。(完)

【编辑:李雨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