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2日吊装 即将全线完工

2017年05月01日 16:5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参与互动 

视频:港珠澳大桥隧道最终接头将吊装  来源:央视新闻

  正在建设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迎来重大节点,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将于明天(2日)吊装并进行海底对接,这是海底隧道建设的最后环节,也是决定性环节,它的对接成功标志着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线完工。吊装受哪些条件影响?吊装的时间怎么确定?

  吊装窗口期会商 安装条件较苛刻

  这间会议室正在进行的是最终接头吊装前的最后一次气象会商会,它为吊装时间的最终确定提供决策参考。

  来自国家海洋预报中心气象和海洋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对于最终接头吊装海域的天气、风力、海流、径流等因素进行了详细预测研判。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开始到最后一节沉管安装成功,5年来这样的会商已经进行了数百次,而此次研判的挑战却不同寻常。

  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 王彰贵:最终接头的安装条件比较苛刻,(要求)风小于五级,流小于0.5以下,浪小于0.6以下,这样的条件是比较难的。一个月中只有两个窗口,两个小潮期 ,潮期里面又要满足气象条件小于五级风,几个条件叠加在一块,这样的选择窗口要求特别高,在安装期间不能有台风,不能有大的径流。

  经过多次专题窗口预测会,专家认为,5月2号的天气条件比较有利安装窗口,满足施工条件,但吊装当天的关键时段,正好趋于中潮和小潮之间,海流比正常标准稍高,可以通过调整作业节奏降低风险。

  特殊培训 160人备战接力焊接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在海底安装对接成功后要立即展开焊接,经过特殊培训的160名焊接突击队员已经到达施工场地,备战超过两公里的接力焊接。

  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在水下安装成功后,有临时止水装置确保沉管和最终接头对接处不漏水,但要永久性做到滴水不漏,必须在最长15天内完成长2286米的对接口四周的焊接。这种焊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陆地或海上焊接。

  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合龙焊接项目主管 惠悬:水下焊接湿度也不能太大,在这一块我们采用冷风机,保证最终接头里面空气畅通,使用加热器来对焊缝进行预热,达到焊接所需要的温度。人员在水下有限的空间内,作业风险也是非常大,我们的针对措施主要是加强通风和排风。

  同样的工作量,陆地焊接,5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但海底沉管接头焊接会比陆地上多花至少一倍的时间。 接头处的焊接空间只有半人高宽,加上通风排风条件有限,焊接团队160人全部经过精挑细选,并在南通的基地提前进行了两个月的模拟全实战演练。160人将分成四个班组,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焊接施工人员 刘连兵:以前没有这种技术(焊接经历),但是我们经过制作、演练,我们都很熟悉这个构件,我们到了这个现场,我们有信心 我们有技术,有能力把它完成 。

  上天入海看吊装

  在外海条件下、在海底28米的水下,将一个重达6000吨的钢铁混凝土巨无霸准确吊装在指定位置,这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次。从空中和海底看这次突破性作业会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有很多只眼睛、长得像螃蟹的机器就是负责水下拍摄的水下机器人“小黄,这是它的第一次在海域里进行探测拍摄。水下机器人一共设有8个推进器,可以在海水中进行360度旋转和任意移动,最深可以潜到水下500米。

  水下机器人工作人员:这个是第一次用,这是专门为央视定制的一款水下拍摄的设备,它主要就是包括一个1080P高清摄像头,还有4个LED灯,和两个卤素灯,独特之处就在它特别灵活,拍摄的角度特别多。

  除了在海底首次亮相的“小黄”,海上也设置了不少“小帮手”。为了在吊装当天能够全方位把控作业进程,无人机也于4月30号下午到达了工作海域,它和安装在掉闭上的另一台设备一起,充当了 “天眼”的角色,为我们提供空中看吊装的精彩画面。而在船上,多个机位将被分别安放在吊装总指挥船、潜水员船及振华30吊装船三个不同地点,他们能保证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最终接头从吊起,到旋转,再到沉入水中的全过程。这些“小帮手”将带领大家从海空多角度直击吊装现场。

【编辑:李季】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