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别等骗子跑路后再维权 子女如何帮老人留存证据

2017年05月15日 16:09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72岁的刘大爷接到了收藏公司业务经理打来的电话,真迹、回购、稳赚不赔……在业务经理多次登门拜访后,刘大爷终于心动。

  一个多月后,业务经理和公司的电话都打不通了,刘大爷这才意识到上当了,前后被骗了近十万元。而当刘大爷选择报案的时候,最终却因证据不足无法立案起诉。

  与刘大爷一样,老人所谓投资和消费方面上当受骗的案例时常发生,骗子们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让老人防不胜防。在许多儿女眼中,他们既无法拦住老年人投资理财的冲动,也难以阻挡住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决心。

  在致诚公益团队老年维权服务项目负责人刘晓颖看来,现实中,无法成功维权的老年人占大多数。究其原因,均倒在了“证据不足”上。

  老年人应该如何面对种种骗局?儿女在劝阻的同时,又应该如何帮助父母保留证据?

  案例

  微信扫一扫 维权却无据

  66岁张阿姨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微信。不久前,在小区旁来了个卖保健品的老板,每天早上组织大家上“养生课”。

  上了两次课后,老板开始介绍起了一种产品。“让我们用微信扫一扫,扫他的二维码。”在张阿姨的手机中,出现了这种产品的介绍“治疗糖尿病方面神奇的功效”。老板在一旁拿出了一张宣传单,宣传单上写着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联合推出的标语,让多数老人顿时充满了信任,“但是这宣传单并没有让我们拿走。”

  想着老伴儿饱受糖尿病困扰多年,张阿姨一下动了心,花费数千元买了几盒。“用了几次后被女儿看到了,她告诉我这是没有治疗作用的保健品。”

  当张阿姨打电话寻找该老板的时候,卖产品的小店铺已经人去屋空。“我还有保健品没领完,人怎么也找不到了。”张阿姨与许多老人交流后发现,他们一共有该老板3个电话号码,但是所有号码都已打不通了。

  在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卢明生看来,从现有的证据上看,老年人购买产品时,没有留好凭证和资料。对方毕竟没有白纸黑字散发宣传资料给老人,张阿姨与其他被骗老人无法提供对方涉嫌虚假宣传的直接证据。只有当时微信上的宣传,但是除了产品的名字,并没有相关明确信息。

  痛点

  证据多不足 不愿去起诉

  严大爷不久前接到一个推销电话,对方称有一种产品可以治疗老年眼病,视力不好的老年人不用做手术就可以看清东西。

  严大爷当时双眼视力已经下降,他又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不愿意上手术台,于是接受了销售员的建议。

  销售人员安排给严大爷做了视力检查,推销给他一种服用后视力将得到改善的产品,并称没有任何效果或改善将做退货处理。于是,严大爷两次购买了24盒该产品,花费近1.4万元。

  在服用两个多月后,严大爷的右眼突然失明。“我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给我做了手术,视力才有所好转。差点失明,太悬了!”严大爷说。出院后,心有余悸的严大爷找到商家要求退货并承担责任,商家却说“需要坚持服用才能有疗效”,不仅狡辩,反而让老人继续服用该商品。被商家拒绝后,严大爷找到了致诚公益团队申请法律援助。

  致诚公益团队律师于帆在与严大爷的多次沟通中发现,老人多次犹豫,一会儿要起诉一会儿要撤诉,一会儿又要起诉,心理上几番波折。“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老年人对诉讼维权的抗拒心理。而这也是很多无良商家肆无忌惮侵害老年人权益的痛点。老年人精力体力都不及年轻人,一旦发生纠纷,很多老人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个案件中也存在很多难点,在办理老年人案例时颇有共性。比如,证据不足。”调查中,于帆发现,严大爷购买中并未索要发票,也没有收据,在发生不良后果后,为维权制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有的证据的真实性无法确定。比如字条上虽然有人签名,但因上面并未加盖单位公章且没有证据证明在承诺字条上签名的人系公司员工,进一步增加了本案的难度。”

  心态

  担心打水漂 老人易动摇

  卢明生接触过不少老年受害者的经济案件。在他看来,在老人维权中,一些问题公司依旧很嚣张,甚至还想继续骗钱。“他们抓住了老年人迫切想要回资金的心态。”

  卢明生说,一名老年人投资理财被骗后,找到了问题公司。在公司的哄劝下,老人要回钱款的决心开始有些动摇。该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老人,公司还在,老人的投资就有收回的可能;如果公司没了,老人投出去的钱就真的打水漂了。

  卢明生坦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老年人甚至出现了某种幻想。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报案,并进行诉讼,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便会被抓起来。这样一来,自己的投资就更加没有机会要回来。“留着老板在外面,老板可以想办法去找新的投资者,说不定过段时间就能把自己的投资收回来。”

  一名陷入保健品买卖骗局的老年人,在找到律师后还始终不愿相信自己上当受骗,老人不停地念叨着:“那个卖我东西的姑娘可好了,一直跟我叫妈,给我过生日,比闺女还好。”

  这名老人从销售人员那里花费了数万元,购买了伪劣保健品,一个没有商标和出产地址的床垫就让老人花费一万多元。“老年人获取信息途径少,很多新科技新东西都不了解,如果贪图一些活动的小礼物、小赠品,就一步步陷入骗局。”卢明生表示,一些老年人出现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日益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再加上老人反应较为迟钝、容易轻信对方。具有贪心、善心滥发等普遍弱点,经常成为骗子的作案目标。

  建议

  老人不应瞒 儿女暗取证

  致诚公益团队老年维权服务项目负责人刘晓颖建议,老年人购买物品不要轻信个人,要看公司地址、营业执照等信息。不轻信个人推销,以免维权无门。对于一些商家打出的“政府补贴”,要进行核实,要查询114或者政府官网,找到正确的电话号码核实,而不是根据卖方提供的电话核实。

  一些老年人为了健康,时常购买价格不菲的保健产品。商家也常会通过免费体检等方式招揽老年人。刘晓颖表示,应该到正规医院体检,不要相信所谓的“免费体检”,不要相信神丹妙药。购买物品留发票,保留维权证据。对于大额消费在留存正规发票之外,必要时签订合同,确保维权顺畅。“看保健品、药品是否有批号,有哪些功效,必要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核实。”

  对于投资理财,刘晓颖坦言,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不建议老年人涉足自己不了解的如收藏等领域,以免受骗。老年人应抵御诱惑防范风险,谨慎涉足陌生领域。“养老消费要理性,多征询家人意见。”刘晓颖说,在购买保健品、投资理财中,许多老人不肯找家里人商量,出事后瞒着儿女。“一定要跟家里人沟通,一旦有事及时报案,不要幻想通过一己之力就能解决。”

  “一些子女发现苗头后,对父母进行劝说,但是很多情况是劝都劝不住。”卢明生表示,老年人往往缺乏投资、消费理性及辨别真假的能力,在养生、保健、理财等方面更容易受到诱惑和欺骗。子女在劝说父母不轻信各种形式的广告及推销,更不盲目付款消费的同时,也应该让父母通过手机等设备留下骗局中的视频和音频资料,通过购买的产品查询其真伪。“暗中帮助父母多方查询,收集证据。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报警,而不是等到骗子跑路后再去维权。”本报记者 赵喜斌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