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成都彭州“西蜀陶艺之乡”——桂花镇

2018年02月18日 14: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探访成都彭州“西蜀陶艺之乡”——桂花镇
    工匠师傅正在为桂陶艺术品抛光。 王爵 摄

  (新春见闻)探访成都彭州“西蜀陶艺之乡”——桂花镇

  中新网成都2月18日电 (王爵)记者18日走进成都彭州市桂花镇,探访素有“西蜀陶艺之乡”的土陶传统制作工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艺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

桂陶师傅正在工作中。 钟欣 摄
桂陶师傅正在工作中。 钟欣 摄

  据悉,彭州桂花土陶的生产原料是酸性黄色黏土,陶泥的发酵、柔性韧性、凉坯的湿度、烧窖的火候等是关键的生产技术。制陶工人使用铲、刷、锯、弓、锤、刀、槌、轮盘等相关器具,经过选料、踩泥、拉坯、锤坯、烧制等完成主要工艺流程。烧制时温度在摄氏1000度左右,掌握烧窑技艺的陶工,需要有非常熟练的经验,有人把这一操作工艺誉为“火的艺术”。

产品已经装入磨具整备进入窖中。 钟欣 摄
产品已经装入磨具整备进入窖中。 钟欣 摄

  彭州桂花镇长杨友兵告诉记者,随着陶艺市场不断发展,目前桂花镇的陶艺产品遍及生活、建筑和艺术等领域。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陶艺产业、传承“非遗”文化,政府不但编制了陶艺教材,建有“非遗”文化馆、陶艺文化广场、土陶数据库,还建立了土陶陈列室、传习所、大中专院校土陶艺术实验基地等,桂花镇将以此桂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让桂陶与园林绿道融入桂陶元素,突出特色亮点,增加桂陶附加值,并通过举办陶艺文化艺术节、到国内外参展、开发新产品等营销推广和提档升级方式,进一步增强陶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章树告诉中新网记者,多年前,在修筑龙窑时,发现了一条被火灼烧过的粘土地带还挖出了一些陶罐,“经专家鉴定,这些都是400年前的古土陶罐,可见,古人也曾在此建过龙窑”。自己家有两座龙窑,沿着一座小山坡并肩而建,龙窑之间屋顶相接,仅以中间的一条坡道划分左右。每座窑均长20余米,宽10余米;沿坡道拾级而上,18孔仓洞分立左右;龙窑顺山坡之势耸立,犹如吞吐烟火的蛟龙,气势恢弘。

新研发的土陶产品。 王爵 摄
新研发的土陶产品。 王爵 摄

  42岁的吝大姐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雕花、贴花能手。吝大姐告诉记者自己的丈夫是制陶师傅,按照过去的传统,师傅制陶,师娘雕花,所以,“嫁鸡随鸡”,自己也就学了这门手艺,现在我们桂花镇大力发展桂陶产业,自己和老公都是属于技术工,全家人的收入都比较客观。

土陶产品。 王爵 摄
土陶产品。 王爵 摄

  据《彭县志》记载,早在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桂花镇就建立了第一座地方官窑,直到400对年后的今天,桂花镇还有大小制陶厂96家,从业制陶产业人员达5000多人。杨友兵说,良好的土质条件,悠久的制陶历史,传统的手工技艺,使桂花土陶自古以来声名远播。桂花镇也因此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西蜀陶艺之乡”,土陶传统制作工艺亦于2008年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陶爱好者正在学习制作工艺。 钟欣 摄
土陶爱好者正在学习制作工艺。 钟欣 摄

  据了解,今天的桂花龙窑陶瓷厂已成为四川省内外多所美术院校的实习基地,这里可以看到传承下来的最传统制陶技艺,有利于学生对陶艺造型基础的把握,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制陶的历史和文化。除了每年有上千名学生在此实习外,不少艺术家也慕名到此进行艺术创作。(完)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