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的哥横跨千里回乡收麦:有田有粮外出不慌(图)

2018年06月04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河南“的哥乡”的土地情:每年不远千里回乡收麦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周口6月4日电(记者 韩章云)从福建厦门到河南西华县,地图上的距离是一千三百多公里,尽管横跨大半个中国,却丝毫阻挡不住62岁的哥闫新来回乡收麦的脚步。

看着堆成小山的麦粒,的哥闫新来忙活得更加起劲。 韩章云 摄
看着堆成小山的麦粒,的哥闫新来忙活得更加起劲。 韩章云 摄

  又到一年麦熟时节,故土难舍,麦香绵长,一波波在外奔波的河南人,如候鸟一般从天南地北回归中原大地。在他们心里,外面的生活再舒适,也比不上家乡麦收时节新面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香。

尽管机械让麦收变得简单,但是在外务工的人还是愿意回到故乡亲力亲为。 韩章云 摄
尽管机械让麦收变得简单,但是在外务工的人还是愿意回到故乡亲力亲为。 韩章云 摄

  6月3日,河南西华县的天气晴好,室外最高温度达到32摄氏度,这是收麦最理想的时节。一大早,闫新来就和同村村民、亦是同行的樊军亭、陈伟一起到田间地头,为当天收麦做准备。

  闫新来的家在河南西华县艾岗乡潘南村,艾岗乡全乡人口4.3万人,仅在全国各地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就有8900余人。

  在厦门开出租车20年,闫新来和妻子、孩子们也已经成为新厦门人。然而对于家乡的土地,闫新来有着怎么也不能割舍的眷念。麦子熟了,家里的13亩地让闫新来宁愿舍弃几千元的工资,也要回家亲自收麦。

  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地里,走上两趟,脱壳的麦粒就如流水一样泻进一旁准备就绪的拖拉机里,金灿灿的麦粒映着闫新来黝黑的脸庞,格外明亮。

  摸着新收的麦子,闫新来向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按1000斤小麦算,一斤小麦收购价1.15元,闫新来家里的13亩地麦子的卖粮钱也不过是他在厦门开出租车一个多月的工资。可是

满载而归,的哥樊军亭脸上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韩章云 摄
满载而归,的哥樊军亭脸上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韩章云 摄

  “我们回家收麦不是为了钱,这是一个仪式,我没忘记我的故土,我牵挂着这里的一切。”43岁的陈伟在苏州做的哥,在他看来,家乡有父母、有土地、有粮食,在外打拼的他心里才踏实、不慌张。

  “过年有的时候忙,我可能不回来,但是麦收是一定要回家乡的。能吃上一口自家地里的麦子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那是多大的福气啊。”看着丰收在望的麦田,在厦门开出租车的樊军亭尤为感慨,作为在外的河南人,他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胡辣汤、水煎包,还有母亲亲手做的馒头,“都是家的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

  眼下,中原大地一片金黄,麦收时节,也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对于那些缺劳动力的家庭,河南西华县艾岗乡党支部书记何付杰介绍说,各村都成立了帮扶工作队,只要有需要,村里会帮助联系机械、甚至将收好的麦子送上门。

  如今,农业机械化让麦收变得高效、快捷。从6月1日普遍开镰,河南西华全县的麦收工作也将在十天左右的时间结束。然而,家乡的一片麦田,仍牵动着不少游子的心。

  “实在回不来的老乡请放心,家里我们会帮忙照顾好,就希望你们在外面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空了常回家看看。”通过记者的镜头,何付杰代表家乡人对外出务工的老乡送上最朴实的叮嘱。(完)

【编辑:李泊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