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事不分大小 办到百姓心坎就好

2018年07月03日 16:4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事不分大小 办到百姓心坎就好

  志愿服务、资金支持、精神慰藉……近日,东花市街道举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实践工程启动仪式。试点的三个社区中,共有41家驻街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主动对接、认领居民需求。

  “问需于民”的正式说法提出时间不长,但早已有社区“各展其能”,在形式上先走一步。此次街道层面上的整合提升,也将为未来社区服务提供更大空间。

  倾听心声 再细微的需求 也会迅速跟进

  “2015年,在社区小花园安装路边座椅,设置宣传栏,给老百姓提供可用于理发、采买、家电维修的服务票;2016年,给整个小区的后院更换了栅栏;2017年,安装了7个单元门的对讲和小区3个大门的门禁……”

  提及近年来围绕居民需求所做的社区工作,试点社区之一,东花市南里东区的党委书记张欣惠如数家珍。每个月,南里东区都会召开居民党员会和组长例会,且充分利用入户宣传工作的时机倾听百姓心声。“像换栅栏和安门禁,都是居民提出来希望加强小区治安管理才做的。”

  收集意见的渠道灵活广泛,百姓需求哪怕再细微,社区工作也会迅速跟进——安了门禁后,原本每户三个“钥匙扣”门卡,大伙儿说不够用,社区就给两居室的增加了一个,三居室的增加了两个;为了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社区入口分大小门。居民反映走小门需要迈一级台阶,对年岁大的和坐轮椅的不太方便。于是那一级台阶很快“变身”成了更易于上下的斜坡……

  而一街之隔的东花市南里社区,也是试点社区之一,今年他们的一项任务则是给大伙儿修车棚。南里社区党委委员高岩介绍,整个社区分为四个“网格”,三月初跟各网格居民组长开会时,有人提出来车棚板子坏掉了,希望进行维修。“这项需求已经被我们的驻街单位认领了。”

  此外,南里社区的合唱团由于人数不断增加,以往排练时站人的台子不够用,开会时“做个新台子”的期盼被居民提了好几次。高岩表示,将大伙儿需求汇总后,街道的文教卫体科主动请缨,由他们负责完成这项任务。

  资源挖掘 商铺入驻 立刻被书记“瞄”上

  事实上,“问需于民”的相关说法虽然从街道层面正式提出不久,但这种“想百姓之所想,努力为大伙儿解决困难”的工作方式,在社区早已有了长久的积淀。

  “今年要修的那个车棚,其实就是2008年应居民需求建的。”高岩笑言,在南里社区,至少从十年前开始,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就致力于调动周边资源,服务辖区百姓。

  “年轻人出去工作,我们把老人照顾好,大家就能踏实,社区就能和谐。”党委书记杨立新以往的一句“判断”给高岩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们的工作一开始是从关怀辖区老人入手的,为此还特别成立了一个服务协会。”

  高岩介绍,对老人而言,第一难题莫过于吃饭了。“大概十年前,书记从进驻社区的底商入手,找到‘成加帮’饭馆,联系他们给有需求的老人做饭。”从此,每天中午11点饭馆把专为老人做的饭菜送到居委会。起初是15户,现在有的过世,有的离开,还剩下8户。两位老人可以走动,自己过来拿饭,其余由6位工作人员一对一给送到家里。

  除了吃饭,理发同样令一些老人感觉不便。于是当一家名叫“阿莲”的美发店入驻社区时,立刻被书记杨立新“瞄”上了。经过争取,每个月“阿莲”都会派出理发师,为七八位下不了楼的老人入户理发一次。每周四上午,65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到“一元理发”的福利。

  “书记很把老百姓的事儿放心上,看到商家入驻,她就会思考能不能发动企业为居民做些事情。”高岩介绍,目前南里社区已经发展出12家共建单位。“像稻香村,春节和端午节会慰问孤老、失独老人和85岁以上高龄老人。总共出42份礼品,由我们挨家挨户送去。”最新“拉进来”的,则是一家3月份入驻的修脚店。“我们4月份找过去,5月份就开始给居民服务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里社区隔壁的南里东区,也打起了周边单位、企业的“主意”。书记张欣惠坦言,这种工作思路起初是受现实所迫。“我们社区可利用的面积小,春节联欢、平时办活动没有场地,就得去联系企业单位。”

  一来二去,“共建”同样成了南里东区的特色。“武警边防局每年对我们的困难党员困难学生都有慰问,力度很大。广渠门中学的资源也向社区开放,‘迎奥运’那会儿,老师进社区来教英语。计算机比较热的时候,居民还去学计算机呢!”张欣惠表示,发展至目前,驻街单位中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至少有30家。

  合作共赢 弥补社区短处 提高企业品牌效应

  社区积极广泛伸出触角,不但高效解决民众实际困难,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去年,南里社区将居民原有的编织班、合唱队、舞蹈队等整合规范起来,成立了“花缘礼乐”公众学堂。对这些文艺团队而言,最重要的是得有合适的老师。通过社区多方联系,一位北京市劳模合唱团的王老师每周五给队员上半天课。王老师家住石景山,活动当天早上六点半就得出门,一次才给200多块钱车马费。

  “包括为社区书画爱好者请的文联的老师,外面一节课一千元,在我们这儿就象征性给点费用。”在高岩看来,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单位,面对社区需求,大家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

  “我们和共建单位的关系相当好,大家特别支持我们!”张欣惠认为,吸纳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公益,不但能够弥补社区人手资源不足的短处,还能给企业提高品牌效应。“他们看重社区的‘人气儿’,比如银行推荐理财产品,就可以给百姓讲讲怎么防范金融诈骗。社区服务有很多种,不用特别拘泥于形式。”

  谈及“问需于民”实践工程,张欣惠笑言,感觉是街道工委依据区里精神,将社区以往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归纳和提升。“原来没想太多,这么一看,觉得我们做的事儿还挺有成就感的!居委会是零公里跟老百姓接触,如果不为百姓办事,在这儿也坐不住。”

  “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办事是最有成效的!”高岩回忆,此前参加街道会议时,工委书记李承刚举了一个事例,让他很有共鸣。“区里对街道工作进行打分,由兄弟或上级部门打分,整个东城区都差不多。由居民打分时,东花市街道就很高,其中忠实里社区居民给的分数尤其高。主要就因为街道把忠实里社区地势低洼、容易溢水的公厕问题解决了。这么一件其实并不算太大的事儿,办到百姓心坎儿里,评价就特别好。”

  在高岩的理解中,虽然包括南里社区在内的几个社区,已经有了结合百姓需求沟通利用资源的丰富经验,但还只停留在各社区自身能量的层面。“周边底商多,企业多,说直白点‘拉赞助’也得天独厚。那有的社区周围没什么底商,怎么去做呢?”他认为,街道将“问需于民”的工作进一步统筹起来,从更高层面去动员并调配资源,发挥空间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本报记者 魏婧 

  插图 宋溪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