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首个镇级博物馆有望开放

2018年07月09日 16:0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全国首个镇级博物馆有望开放
   去张家湾博物馆看运河文化 去乡情村史陈列室看家风家规

  在这里馆藏着曾引起红学界轰动的曹雪芹墓葬刻石,在这里展出着村民捐献的清代木船,在这里陈列着出土的明代青花瓷碗及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位于通州的张家湾博物馆2015年正式建成开馆,是全国第一个镇级博物馆。记者了解到,在展览内容不断推陈出新,馆内藏品不断升级扩容的情况下,张家湾博物馆未来有望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参观者身临“红楼梦”中的场景。

  镇馆之宝是曹雪芹墓葬刻石

  张家湾博物馆共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包括“梦回古镇”展厅和主展厅,二楼则由文创作品、运河文化展示以及道德讲堂组成。“现在博物馆暂时还没有对单独个人参观者开放,而是接受团体预约免费开放。”博物馆讲解员谢若卿告诉记者。  走进张家湾博物馆展厅的大门,一座古香古色的石桥将观众引入展厅。原来,这是一座仿照原物,按比例缩小打造的通运桥,两岸还在播放古时候运河两岸的场景复原动画。进了古城门,右边是代表运河文化的“运河史话”展厅,左边是蕴含红学文化的“红楼追梦”展厅。

  “张家湾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就是在通州张家湾发现的曹雪芹墓葬刻石。”谢若卿介绍说,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张家湾,镇内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曾经引发了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著书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  此外,展厅里还陈列着各种知名的红学著述、红楼画册、红楼故事字画,与之相伴的是运河里打捞上来的巨大铁锚、精美瓷片以及先进的声光电设施。

  博物馆紧扣运河文化古城文化

  博物馆的发起人之一曹志义表示:“建这个博物馆由我始,馆内素材基本都是我提供的。”起初,这里要建张湾村史馆,后来政府认为张湾镇的文化不应止于张家湾,于是张湾村村史馆演变成了张家湾博物馆,素材的收集都由区里和镇里组织,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内容。

  曹志义介绍,桥、城墙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古代运河文化、红学文化、古城文化,来源于历史资料和知名人士的帮助;而红楼梦的一些书籍、实物则是从通州区博物馆借调而来;铁锚、瓷片、城砖等藏品是从运河博物馆等相关部门调过来后收藏于馆;还有少部分藏品来源于百姓捐赠,例如博物馆入口处的一艘清代的货船就是苍头村的村民捐赠。

  自开馆以来,展览展示内容推陈出新,展品也在不断增加丰富。“比如,一进大门口画轴上的显示大屏,上面的内容就已经更换了五六个不同版本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显示屏上播出的内容进行调整。谢若卿表示,展品的数量也在逐年不断增加。像是二楼最近就新增了展品“军粮密符扇”。古时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官府会委派经纪人员加以验收,为防止勒索舞弊,官方为每一名经纪人员派发密符扇。经纪人员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用上好“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位置。监察官员随时抽查,遇有不合格漕粮,则对照符形,惩处相关经纪人。“有种认扇不认人的意思。”

  乡情村史陈列室传承文化

  除了镇级博物馆外,通州还拥有不少乡情村史陈列室。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内,无论是《家道三字经》,还是《家风故事集》,或是193户“家风家训家规”,无不展示着仇庄村的一路变迁。

  仇庄村位于通州区东南部,曾经是贫困落后村。而现如今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2013年8月,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仇庄村村史陈列室开始筹建,201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枯木逢春”是村史陈列室的主题,讲述了昔日贫穷落后的仇庄在村民的团结努力下,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的过程。

  要论仇庄村乡情村史陈列室的起源,还要从1999年说起。那一年,仇庄将每年的腊月二十定为“老人节”,组织村干部为60岁以上老人送去祝福和慰问金,从那时候开始就奠定了“孝文化”发展的根基。2014年,仇庄村将“孝”与“家风”相结合,首创了仇庄《家道三字经》,编纂《家风故事集》,还为全村193户家庭提炼制作了家风、家训、家规。193户“家风家训家规”根据每户家庭的不同情况分别作了总结,都特别制作成两份,一份挂在村里自己家里,一份放在村史馆留存。

  2016年,仇庄再次丰富陈列室内涵,在原有陈列室的基础上建成500平方米孝道馆,展示传承仇庄的“孝文化”。本报记者 张楠 J204

【编辑:张燕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