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寻青海黄河岸边“德吉村”的幸福“密码”

2018年07月15日 19: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探寻青海黄河岸边“德吉村”的幸福“密码”
    图为在德吉村表演的藏戏节目。 胡贵龙 摄

  中新网青海尖扎7月15日电 题:探寻青海黄河岸边“德吉村”的幸福“密码”

  作者 张添福 胡贵龙 李燕峰

  “‘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这两个字说出了贫困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尖扎县人民政府县长旦增15日说。

  当日,青海省乡村旅游暨扶贫产业启动大会在该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举行,当地为易地搬迁贫困户建设的昂拉乡德吉村相关旅游设施正式亮相。

  旦增介绍,穷则思变,2016年以来,该县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投入6730万元,在昂拉乡河东修建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251户946人,并命名为“德吉村”,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旦增说,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县里采取“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依托德吉村依山傍水独特优势,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观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等。

图为反映农耕文化的舞蹈。 胡贵龙 摄
图为反映农耕文化的舞蹈。 胡贵龙 摄
图为蒙古族舞蹈。 胡贵龙 摄
图为蒙古族舞蹈。 胡贵龙 摄

  在统一规划的德吉村小吃广场,村民们摆出了自家的“珍馐美味”,如酸奶、酿皮、牛肉、羊肠等。“这两天游客比较多,生意还可以,我们希望以后根据大家口味再增加其它小吃。”德吉村的松贝措说。

  走进村民久先的农家院,不仅能提供10位游客住宿,其提供的午餐、晚餐也是当地人喜爱的藏餐——达顿宴,像久先这样的农家院,德吉村总共发展了30家。

  “久先农家院由久先的家人掌勺,除了住宿,提供的纯正藏餐包括羊排、糌粑等。”扶贫联点久先一家的尖扎县教育局副局长马爱青说,“现在,德吉村打造的这么好,农家院前景应该挺好的。”

  “相信在大家记忆深处,都藏有一份无法抹去的‘乡愁’。但曾几何时,乡村却是贫穷落后,甚至是‘脏乱差’的代名词。”黄南州州长乔学智说,而如今,“一个个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德吉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无不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当日,青海省内40家旅行社也到德吉村踩线,并签订旅游框架合作协议。尖扎县常务副县长华志说,“双方共同开启了一段满载机遇和挑战的崭新旅程,能够有效借助各旅行社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加快尖扎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

  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徐浩说,青海旅游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乡村旅游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丰富乡村旅游内容,积极开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等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

  徐浩说,青海旅游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特色小镇建设,让居民和游客“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完)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