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开微博不用微信的白岩松 书海“潮”了一把

2018年07月26日 10:4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旧作添加音视频融合新媒体 推出自创全媒体图书品牌“From Bai”

  不开微博不用微信的白岩松 书海“潮”了一把

  从2000年至2015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陆续发表过《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3本作品。由长江新世纪出版的该系列图书,问世以来已累计销售逾500万册。近日,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白岩松推出自创图书系列品牌“From Bai”。该品牌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将这3本老书进行了全新扩容。白岩松为此特别录制了长达270分钟的心灵独白音视频,以二维码形式独立附加于每一章节。这些音视频并非对书中内容的重复,而是作者回首当年写这些文字时的所思所想,意在使图书能够具有时代纵深感,真正成为传播作者思想感悟的媒介。

  前晚,在北京77剧场,白岩松作了“光阴的故事:岁月既慢且长,白说你听”的主题演讲,以图书为轴、以年龄为标,与现场200位读者一起回顾了自己20年来的成败得失和不断收获的心灵成长。

  即便当下社交媒体高度繁荣,白岩松却一直坚持不开微博、不用微信,以节制话语权,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过,日前他一改往日严肃,玩起了时下最流行的抖音。此次将自己的书与新媒体融合,则是他的又一次突破之举。在前晚的演讲中,白岩松讲出这一系列“颠覆形象”举动背后的原因:“人到50岁,重要的是仍能对世界保有好奇。”

  迄今距离首版《痛并快乐着》问世已整整18年,当时32岁的白岩松曾在该书中详细记述了他在《中国广播报》工作时的经历。那是他第一家工作单位,对他而言是一段宝贵而难忘的记忆。现在《中国广播报》已不复存在,这让白岩松在感慨万分之余也开始审视媒体这些年来发生的变革。“我决定参与新媒体活动并非否定传统媒体,而是认为传统媒体要和新媒体结合,才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在新版《痛并快乐着》中,白岩松用音视频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书中。在实现一次“跨越时空的自我对话”之外,也希望读者能从中读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一本书的内涵增值”。

  新版的《幸福了吗?》和《白说》也莫不如是。在2010年出版的《幸福了吗?》中,白岩松谈到非典、“9·11”、北京申奥成功等诸多事件。新版《幸福了吗?》中,他通过书中每一章节独立附加的音视频,如实呈现了他在这8年中的思考。《白说》则收入了他新创作的5000字序言《做一个可爱的老头》,分享了作者关于生命和幸福的最新感悟。

  白岩松表示,此次在图书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在以个人努力来为出版界提供一些借鉴,倡导大家今后可以越来越多地善用“立体出版”思维。“比如一本经典著作,可以借由二维码,在不增加篇幅的情况下同时加入多位研究者的多角度点评,使读者获得更丰富的见解。新媒体的优点是不占用版面空间,可容纳多种信息,与纸媒结合后又能吸纳后者易收藏、内容具条理性的优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将会最大限度拓展纸媒的内容维度,使图书出版走向文字+视频+音频的3.0时代。”

  白岩松:

  为未来的图书出版垫个底铺个砖

  北青报:请问这次具体是出于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想到以加音视频的方式为自己的图书增值?

  白岩松:出版社一直说书得涨价,因为纸价涨得太厉害了,其他的书都涨价了。开始我还挺想扛着的,但是渐渐也扛不住了,你总不能让出版社吃亏吧,也不能让读者吃亏。于是就琢磨了很长时间该怎么办,看样子价是必须得涨,但是能不能同时让其他的东西也涨一涨,比如说能让这本书增值?更重要的是你要去思考一下,在互联网时代书该怎么出?怎么去跟互联网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可不可以页码不太变,但它的厚度会增加,而且把一本书由单向的传播变得具有互联网时代的互动效应,能跟大家去交流。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想到了这种增值的模式。这种探索也可以为未来的图书出版垫个底、铺个砖。未来的图书出版肯定离不开网络思维,我是一个纸质书的爱好者,但是起码从这套书来说,它跟互联网也发生了很大的关系。我觉得蛮有意思。

  北青报:您觉得这次推出的这一套全媒体图书,其主要亮点在什么地方?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出版到现在18年了,《幸福了吗?》2010年出版到现在又过去8年,连《白说》都过去了3年。时隔18年再面对《痛并快乐着》里头写的很多内容,一定有很多的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有很多书中写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变化,作为作者你肯定有很多的话想对18年前的自己说,也有很多的事情和感受想要告诉读者。因此我觉得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实现了跟时光的互动,还有更重要的是跟读者的互动,让大家看到这不是一本旧书,它还有可能成为一本全新的书。

  北青报:像这样的全媒体出版方式是否会应用到您以后的所有作品?在您看来,全媒体出版以后的发展走向会是什么样的?

  白岩松:全媒体的立体出版方式肯定会影响到我以后的书。我觉得今后每出一本书,都可以把你的心态变化还有所思所想,以这种多媒体的方式跟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到经典著作中去,比如说我隔一段时间就要看一遍的《道德经》,过去我们只能看到由某位大家解读的单一版本,那么未来可不可以在一本书中云集很多人的解读?因为《道德经》本身就拥有多种译本,同一句话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未来的图书出版应该能够做到把ABCD这些不同的层面用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身边很多出版人现在对纸书出版都呈悲观姿态,我就跟他们说:“悲观什么?应该兴奋才对!不管时代怎么变,都是内容为王,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更多的内容,音频、视频多方位链接,在页码不变的情况下让这本书无限增厚,把它的文字读完了仅仅是一个开始,添加的那些内容还可以帮读者推开一扇又一扇门,大家怎么会不买账?”

  而且我认为,当图书今后完全做到立体和多元化出版的时候,读者的期待也会相应提高。将来他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如果还是老样子,他可能就会不满意:“这本书居然只有文字,没有更多元的东西?没有可以打开的链接?”因此出版人如果不迅速升级的话,可能你就跟不上读者期待的速度。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大家应该用更好的方式去做。

  新媒体技术为纸书出版辟出新路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近年来在工业、军事、医学、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大行其道,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图书出版行业的潮流趋势。通过手机扫描图书中的二维码或图片,即可欣赏到相应的音频、视频,乃至进入一个三维立体、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这无疑大大拓展了纸质图书原本由凝滞不动的文图所形成的极为有限的空间。正是因为看到新技术的这种优势,一直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保持距离的白岩松此次也终于大胆试水,力图以全媒体图书的方式为自己的老书赋予全新的价值。

  其实早在一年前,白岩松的央视同事、著名主持人董卿就已抢先他一步,以AR技术制作了自己打造的热门文化节目《朗读者》的系列图书。读者只要扫描书封上的二维码下载“朗读者AR”客户端,然后再扫描书中的任何一张图片,即可让静态的图文变成视频呈现,视频内容总长度近1000分钟。《朗读者》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随后又如法炮制,陆续推出《开学第一课》《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同名图书,也都采用了同样的技术。

  一家已经有近70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为何会想到尝试新科技?据人文社副总编辑肖丽媛介绍,最初想到在书中加入AR,是因为编辑们在做书时的闲聊:“如果读到这里能重现现场多好。”毕竟电视节目用以吸引受众的声音和图像是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出来的,而AR技术恰好突破了这一屏障,使图书和视听得以融合。此外,肖丽媛认为这些图书还有一个优点:“一档节目再火也只是一段时间,书却能真正将其‘经典永流传’;节目在电视上最多也就播几次,而AR能让读者随时利用碎片时间观看。”这就等于说,此类图书做到了把纸质媒介的可收藏性和电子媒介生动、多元的特质融于一身,使两者的优势形成完美叠加。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阅读正日益为年轻一代所抛弃,网络中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对他们来说明显有着更强大的吸引力。这一直让他们那些大多习惯了纸质阅读的父辈们颇为忧心,因为一卷纸书在手所带来的那种更有利于人们静心凝思的阅读感受,是讲求短平快的网络音频视频产品所无法取代的。而如今的VR、AR图书,可以说在这其中探索出一条两相得宜的道路,既增加了纸书的内涵和价值,又能够借助多媒体的应用把年轻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纸书上来。

  该技术在童书领域也得到了应用,比如北京出版集团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中国首部跨媒体可视图书《神奇科学》,通过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观看实验视频;2016年又推出首部VR图书《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用虚拟实景“复活”了中生代的恐龙世界;近期AR丛书《激发孩子想象力的1000个奇思妙想》也已问世,每本书中都有一张AR地图和5个AR互动体验问题,可增强孩子与图书的互动。据悉,这些生动有趣的图书在每次书展上都是小读者们最感兴趣的品类,在市场上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对于儿童阅读来说,VR、AR图书必然更加大有可为,因为完全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孩子们比之青少年读者更适应网络视听模式,也更乐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同时,VR、AR童书的出现和发展也有着更大的意义,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抓住了他们的心,就等于抓住了未来,抓住了让这一缕纸墨书香长久传承下去的可能。本组文/本报记者 崔巍

【编辑:董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