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走进美术馆做个文化深呼吸

2018年08月02日 10:3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走进美术馆做个文化深呼吸

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广东科学中心。(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艺术馆应具有艺术价值和启蒙功能。(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参观美术馆并不一定是要培养孩子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孩子能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与艺术的亲密感。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展品,也是共同享受一段艺术时间。 文/白 龙

  艺术常常植根于童年经验,童年也需要艺术的滋养。炎炎暑期,对很多家长来说,到美术馆“遛娃”无疑是一个亲近艺术的好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以更好的方式走进美术馆?

  儿童与艺术之间,有着天然而微妙的关联,而美术馆就像一个魔法车站,将孩子们运送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很多艺术家在回顾创作之路的起点时,都提到过童年时参观美术馆带来的“魔幻时刻”。想象力、感受力异常发达和敏感的儿童,也经常表现出令人惊呼的创作力。大画家毕加索曾说,我十几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如何像孩童一样画画。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艺术启蒙的重要性,美术馆这座魔法车站挤满了人,是时候加以合理疏导,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了。

  美术馆既是一个文化场所,也承担着公共教育的功能。一些美术馆连续多年策划儿童艺术展、举办儿童艺术节,或者给孩子留出专门的时段或展厅,在持之以恒的耕耘中,点亮了无数个细小的艺术梦想。与此同时,相对于公众蓬勃的艺术热情,不少美术馆准备不足,能提供的资源显得捉襟见肘,优质展览和讲解人员稀缺。有鉴于此,在尽可能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增加专业的志愿者、与艺术院校“馆校合作”、开发新媒体等多元化参观渠道,或者合理引入第三方机构等,把艺术体验带给更多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让孩子接触艺术、懂得审美,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参观美术馆并不一定是要培养孩子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孩子能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与艺术的亲密感。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展品,也是共同享受一段艺术时间。引导孩子去体会艺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图案,由此唤起审美体验,才能培养一颗细腻且能感知美的心。而这样的参观,也将成为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胶卷底片,在孩子们漫长的一生中逐渐显影,让生命呈现出超越寻常日用的层次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化空间的静穆,养成对文化的庄敬之感。

  在公共教育和艺术启蒙的意义上,有必要创造条件,让更多家长和孩子不仅在暑期,也在日常走进美术馆。闲暇时去美术馆的家庭,会拥有不可复制的文化记忆;美术馆里观众涌动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近年来,很多城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美术馆活动,如讲座、工作坊、亲子游戏等,并利用本馆特色,开掘自己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给孩子们带来更具地域性的艺术体验;一些美术馆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设计策展环节,追求更加个体化的艺术体验;还有一些美术馆运用全媒体技术手段,延伸了展览的时间和空间等。

  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艺术氧舱,让人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文化深呼吸。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艺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但终归是一种体验和陪伴,丰富着我们的人生。打开美术馆的大门,让艺术之光照耀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我们的社会也将拥有更加开阔的文化气度。  (《人民日报》)

  艺术场馆要摆脱“高冷”印象

  □柯 锐

  暑期来临,国内各大美术馆颇有被小观众“占领”的趋势。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本是非常美好有趣的地方,而优质展览和讲解师资的稀缺,成为不少家长的烦恼。限于各种条件,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往往只是走马观花似地看一遍,留下“到此一游”的浮浅记忆。在此情形下的游览,对公众特别是孩子而言,这些馆所本应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启蒙功能,未能得以体现和发挥。这是颇为令人遗憾的,也会造成公共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放眼国内,许多艺术馆所为孩子提供的导览工作人员要么人数偏少,要么只是兼职导览,难以在导览方面专心为观众服务。家长对儿童艺术素养日益重视,艺术所馆的公共教育力量却捉襟见肘,这个矛盾已经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

  导览,只是艺术馆所诸多公共服务项目中的一项,但它却是连接观众和艺术馆所之间的重要桥梁。通过专业的导览,首先可解决观众“看不懂”这个最普遍的痛点,有助于观众真正了解艺术作品,进而培育艺术素养和创造思维,并深度触及对自然、人和社会的理解与反思。

  在此方面,国际上一些博物馆的免费导览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美国许多博物馆一般每天有2~4次专业导览,由博物馆专业人员讲解。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语音导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有成熟的体验式导览,通过互动、体验节目,吸引公众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深度参与,了解展览和作品背后的故事,真正实现了观众本位。

  反观国内,虽然也有一些文艺场馆开始重视导览功能,但多数场馆在互动性和体验性方面仍存在不足,要么只重视馆藏和展览物品本身,要么导览的视角单调,只注重说教,特别是缺乏针对儿童的细节设计,导致青少年观众的博物馆之旅流于形式。

  艺术馆所要摆脱给公众留下的“高冷”印象,关键还在于其管理者要加深对人(特别是儿童)和文化的体悟,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收获,而不再只是关注馆藏物品和展览本身。

  随着我国《博物馆条例》等文化艺术行业法规文件的颁布实施,教育等功能被明确归入此类艺术馆所的功能范畴。而要实现社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绝不仅仅只是举办几场展览活动或收藏一些艺术珍品,更在于艺术馆所在日常运营和公共服务时,内容和细节的提升。

  (《光明日报》)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