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江源牧民传统技艺“新升级”:美了草原,富了口袋

2018年10月30日 14: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三江源牧民传统技艺“新升级”:美了草原,富了口袋
    图为反映牧民放牧生活的剪纸画。(图文无关) 张添福 摄

  中新网西宁10月30日电 题:三江源牧民传统技艺“新升级”:美了草原,富了口袋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我们的订单已经送到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宁甚至国外,很多人和专卖店都在帮我们卖产品。”三江源头的藏族汉子永强日前对记者说,“有了更多收入,我们才能做得了环保。”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赛吾村的“能人”永强,十年前,带领村民踏上了一条略显坎坷的环保路。“那时候,我们村上的人,喜欢喝酒、闹事,别人对我们看法不好。”眼看“垃圾围城”,2009年起,永强组织“让县里头疼的人”捡垃圾,“想带大家做点好事。”

  “我们每人收100元(人民币,下同)或者50元,给汽车加油,去拉垃圾,大家都有积极性。”三十多位村民和永强站在了一起,“但时间一长,队员们认为‘这个组织不参加最好,老是要钱’。”

  遭遇瓶颈,永强考虑,“能不能把环保和盈利弄一块。”

  之后,他们发起奔康利民饲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人畜都能吃的芫根,还凑了30万元,在乡上开了个门市部,维持到2013年,营收仍不佳。

  此时,永强从村里妇女们手里传统手工活中获得灵感,他们成立南杰赛尕手工合作社,村里13名妇女加盟,纺牛毛、羊毛,编牧民们传统的马鞭子、马笼头,但手艺粗糙,又没精心设计,缺乏市场。

  2014年,永强通过青海省林业厅联系到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北京全球环境研究所,双方一拍即合,签订协议,由后者承担合作社手工艺品的设计、技术提升及宣传推广,而合作社得把纯收入的5%用于社区环保及公益事业,如保护水源、捡拾垃圾、巡山反盗猎。

  福建的志愿者邢振,还把从日本老师那学到的卡片织编织技术教给了合作社成员,结合现代元素,他们设计了电脑包、手机袋、钱包、灯饰等。

  “生态保护最大力量来自政府,但社区居民有更丰富的保护经验,他们可以贡献更多智慧和能量。”北京全球环境研究所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专家彭奎表示,类似赛吾村的实践,正是他们所倡导、示范的“社区协议保护机制”。

  彭奎解释说,“社区协议保护机制”由政府、公益机构与社区签订保护协议,制定社区生态保护计划,通过能力培训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技能,帮助社区寻找可持续生计,让居民从保护中获得收益。

  永强说,现在,很多公益组织都在帮他们,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四十六天时间,收入最可观,每人每天有220元的收入。

  “这些手工编织品就地取材,都是我们从小见过的。但出现在城市,有点意外。”在青海西宁几何书店,出生在牧区的青海师范大学学生李知布昂秀指着永强们制作的包说,“你看,面料来自黑帐篷,木装饰原来是用来绑牛犊的。”

  “三江源头的社区都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他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彭奎说,关键在于提供激励,“这种模式除了在三江源多个社区落地生根外,已经被推广到四川、宁夏、内蒙古等西部8个省区,并在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花结果。”(完)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