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术中唤醒”切除脑肿瘤:小伙手术中说外语

2018年11月30日 15:1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术中唤醒”助脑肿瘤翻译保住外语能力

  本报讯(记者 刘欢)“Pleuel(德语,连杆)”“Glasses(英语,眼镜)”“这张图片上是裤子”……很难想象,这一连串的拼读不是来自某个学校的外语角,而是从北京天坛医院的一间手术室里传出。29岁的德语翻译小周因患脑肿瘤影响了语言功能,日前他就经历了这样一台穿插了神奇“术中唤醒”的肿瘤切除手术。

  “脑子里突然有个声音或者有件事来干扰你,就像看电视的时候突然有人说别的事,电视里的东西一下子就听不清了。”小周第一次发病是在一次会议的翻译工作中,“上一句话还能翻出来,下一句就感觉完全没法听,也找不到正确的词汇。”

  经过检查,医生在小周的脑袋里找到了一个肿瘤,正是这个肿瘤影响到了他的语言功能。

  为小周主刀的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江涛。“小周的首发症状是癫痫性的混合性失语,不仅是德语、英语,他所有的语言似乎都受到了影响。”江涛介绍,“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汉语和英语、法语等语言的‘激活区’是不一样的。我们考虑到未来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大脑深部肿瘤的同时,力争保住他继续使用汉语、德语和英语的能力。”

  11月27日9时,小周进入全身麻醉状态,手术团队立即进行神经导航定位。手术开始,小周的大脑皮层暴露在医生面前,大约20分钟后,小周从全身麻醉的沉睡中醒来。

  小周侧卧在手术台上,医生开始对他进行“术中唤醒”。

  “你看着我手里的图片,告诉我图片上是什么。”

  小周的声音稳定而清晰,先后用汉语、德语、英语描述着眼前的图片。为了“检验”小周的回答,手术团队专门请来懂德语的医生,并专门设置了德语问题。

  与此同时,手术台的另一侧,医生们通过神经导航定位、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办法,定位小周的大脑功能区。“刺激这个部位的时候,他无法语言表达。”根据小周的表现,医生们逐渐标记出语言、行动等功能区,并规划出躲避这些功能区的“路径”。

  “路径”确定后,麻醉医生加大麻醉药物剂量,小周再次沉沉睡去。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他大脑里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据了解,“术中唤醒”是对于一些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手术可能损伤语言、运动、视觉功能区,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在切除肿瘤前通过麻醉技术将病人“唤醒”,通过刺激脑部诱发语言功能或者运动功能的功能区并进行标记,从而实现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化保护患者脑功能的目的。同时,通过麻醉医生和手术团队的配合,在“唤醒”过程中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手术后不遗留心理创伤。

【编辑:郭梦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