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临夏“宅妇”变工人 顾家就业“两不误”

2019年01月12日 13: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临夏“宅妇”变工人顾家就业“两不误”
    2018年7月13日,甘肃省精神扶贫工程现场推进会在甘肃临夏州举行。 图为临夏州积石山县肖家村妇女展示手工艺品。(资料图)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1月12日电 甘肃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11日表示,一个“扶贫车间”,其实就是一个实训基地,也是一个接受先进技术和理念的“窗口”,大批“宅女”“宅妇”从炕头、灶台走进车间当工人,获得可观的收入,可以看出推行“扶贫车间”等产业扶贫新模式,正在撑起临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梦想。

  临夏是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当地产业培育滞后,企业发展不足,民众挣钱渠道不宽,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转。如何让贫困民众种养之余搞些副业,增加收入?如何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力所能及参与务工补贴家用?临夏通过“扶贫车间”找到了出路。

临夏州布楞沟村民在巾帼扶贫车间制作油炸馃馃。(资料图) 艾庆龙 摄
临夏州布楞沟村民在巾帼扶贫车间制作油炸馃馃。(资料图) 艾庆龙 摄

  杨元忠说,临夏整合人社、农业、妇联等各类培训项目资金,专项用于贫困民众带薪培训,既降低了企业负担,也让民众在岗前培训期间有收入。“扶贫车间”优先吸纳经过培训的贫困群众就业,家庭收入由原来单一的种养业收入变为“工资性收入+种养业收入”,这种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农村,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扶贫方式,让不少农民变身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38岁的马麦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前,一直跟随丈夫打工,由于没有什么技能,时常失业,建在家门口的布鞋扶贫车间,让她有了稳定的工作,“不仅能接送孩子上学,每个月还能挣1500多元的工资,这么好的事上哪儿去找。”马麦艳说。

  “一个扶贫车间,办好了就是一个小工厂、小企业。”杨元忠例举:临夏县与厦门凯丰有限公司协作建设的“临夏思明精准扶贫鞋业生产加工基地”,将东南沿海业已发展成熟的“来料加工”产业链与资金流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来,首批在临夏加工的1万双长筒棉鞋已通关运往德国,未来两年可完成500万双订单。像这样“东企西引”项目和“来料加工”订单落户临夏,将进一步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

  “90后”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马娟选择在布楞沟村投资建设巾帼扶贫车间,据她介绍,每月生产油馃馃14万斤,销售额能达到100多万元,村里的妇女对于制作这种乡村面食手到拈来,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

  布楞沟村“油馃馃”车间从当初不足60平方米的小作坊,变成“布楞沟流域食品发展联盟”,并带动周边6个村子都办起了“油馃馃”生产线,产品线上线下销往全国,杨元忠说,像这样具有一定规模的“扶贫车间”,临夏州已建成并认定114家,吸纳了50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和稳定增收。

  目前,临夏“扶贫车间”涉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产品装配、手工编制制作、订单加工等不同行业领域。下一步,临夏将动员帮扶单位、龙头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等多方面力量参与“扶贫车间”,力争在30户以上易地搬迁扶贫点、贫困群众相对集中行政村,至少建设一个“扶贫车间”,到2019年底全州将建成200个以上。(完)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