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丰富“回报”方式 多方共赢才能长远

2019年02月14日 11:03 来源:西安日报 参与互动 

  志愿服务 如何不再单向“付出”
  丰富“回报”方式 多方共赢才能长远

  “爱溢空间”可供兑换的部分实物。

  ■记者 陈静 文/图               

  实物兑换吸引不少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

  怎样让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

  记者发现我市不少社区尝试搭建存储服务时长的志愿服务平台。长安区郭杜街道居安路第二社区就是其中的一个社区,他们在2018年初成立了“爱溢空间”志愿服务平台,鼓励社区居民成为志愿者,减轻社会和政府的负担。只要在社区登记个人信息和特长,将服务时间“储蓄”起来,兑换相应的“爱心币”,然后通过一定数量的“爱心币”再兑换洗衣液、牙刷、脸盘、毛巾等日用品或者兑换辖区爱心企业捐助的免费服务,如理发、按摩、物业费抵用券等。这种有“存”有“取”的志愿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鼓励了更多的社区居民成为了志愿者。平台仅运营一年,就有53位居民陆续兑换了不同的实物,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约300人。

  该社区居民张玲玲是2018年在社区举办的一次活动中得知了社区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志愿服务平台的。“做志愿服务开始是出于好奇,后来觉得助人为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一份快乐,而且用服务时长能兑换小礼品,这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还有种小小的仪式感,这很重要。” 跟着社区做了一次次的志愿服务后,张玲玲慢慢地对志愿服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表示,自己的好几位邻居也都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参与者。用志愿服务兑换小礼品或即时服务的方式的确鼓励了很多人参与进来,非常难得。

  “前期我们的发展势头比较好,但新鲜劲过了,参与人数会不会停滞不前,志愿者的积极性会不会逐渐消退,我也有些担心……”居安路第二社区主任岳聪在高兴之余,对人力和资源非常有限的社区主导的志愿服务平台发展前景也有隐忧。

  “绿色银行”支取服务缘何13年无人兑换?

  其实早在2006年,未央区胡家庙街道东元路物流社区就建立了时间存储服务的志愿服务平台 “绿色银行”,鼓励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和中年人帮助高龄老人。与居安路第二社区不同的是社区不会为志愿者们提供实物奖励,但志愿者们可以随时“支取”时间,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东元路社区共登记为老人服务过的志愿者有330名。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该平台运营13年,还没有志愿者到“绿色银行”提取过服务。

  这么多年没有志愿者需要他人服务吗?记者调查发现,社区不少志愿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兑换服务的问题,更多的秉持着“做雷锋”的心态,也有个别人觉得提取时机不到。“做好事就是学雷锋,又不求人家给我什么回报,感觉没必要让社区登记具体时长。”53岁的社区居民白冬菊,在“绿色银行”开张时就已在社区老年餐厅做志愿者,帮忙做饭、洗菜、打扫卫生等。在她看来,做好事登不登记并不重要。今年40岁的志愿者辛萍表示,家里父母年龄不是很大,身体也没啥大毛病,还没有兑换服务的需要。“偶尔家里有人生病需要照顾,首先也会想到请亲戚朋友帮助。”

  东元路物流社区主任靳改珍告诉记者:“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支取服务的形式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虽然我们社区经济能力有限,没法给大家物质上的奖励,但支取服务的模式依然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她分析说,之所以没有志愿者支取服务可能是由于社区没有制定相应的支取服务细化规则,志愿者不知道什么时候碰到什么事情可以支取,因此大家对于积分兑换服务的概念比较模糊,未来我们会通过细化服务的具体规则和内容,鼓励大家享受用双手换来的服务。

  多种方式促进志愿服务平台良性发展

  “以服务兑换实物或者即时服务丰富了‘回报’方式,这种即时回报的方式能激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而东元路物流社区的‘绿色银行’兑取服务相对前者来说是一种延时回报模式,这是志愿服务平台更高级的形式,是一种更加长远的模式。”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晖认为,两种模式都值得肯定,在建立志愿服务平台初期,“以服务兑换实物礼品或者即时服务”让志愿服务形成一个“回路”,就像“无偿献血”一样,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

  现代化的志愿服务应该是多方共赢的事情。杨晖建议,政府也可以进一步丰富激励机制。比如将各区的志愿服务平台联网,探索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公交补贴,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诚信记录,有利于志愿者在升学、就业、晋升时获得好的评价,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做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我们还需要扭转社会志愿服务理念,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志愿服务就是雷锋同志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将这种理念转变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循环理念,最终将志愿服务变成一种自觉服务和公益服务,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互动模式。”杨晖认为。

  把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存”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提取”服务或者兑换实物。近年来,我市一些社区都在尝试如何将志愿服务持续下去,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记者调查发现,以志愿服务兑换实物的模式能在平台建立初期收获良好的效果,而以志愿服务兑换服务这种更长效的模式也在我市有较好的范例,但同时也考验着志愿服务平台管理者进一步拓展工作的能力。无论哪种方式,志愿服务平台想要持续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回报方式,让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让全社会形成志愿服务氛围。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