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工匠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文物专家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02月21日 10: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常沙娜为李东方题词致贺。首都文明办供图
常沙娜为李东方题词致贺。首都文明办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 于立霄)从事敦煌壁画复制、古建筑修复的两位内地文物专家,在数十年间,以工匠精神延续国宝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做出卓越贡献,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杰出代表。近日,包括这两位文物专家在内的50名北京榜样人物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李东方是50名“时代楷模”获得者之一,她扎根戈壁数十年,用世界文化遗产珂罗版技术,复制了中国瑰宝敦煌莫高窟壁画。

  李东方与敦煌结缘,源自一篇新闻报道。1983年,日本画家平山郁夫访问中国,参观敦煌莫高窟后提出,要用日本的方式复制敦煌壁画。此消息见诸报端后,让当时还在国家文物局从事珂罗版临制文物工作的李东方心潮澎湃,“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可以复制。”她说。

李东方年轻时在洞窟中的工作照。首都文明办供图
李东方年轻时在洞窟中的工作照。首都文明办供图

  当年20多岁的李东方主动请缨,要求到敦煌莫高窟研究珂罗版技术,复制敦煌莫高窟壁画。

  李东方介绍说,珂罗版技术临制文物需要照相、修版、晒版、印刷四个步骤,在照相之前要分析作品颜色的色调、层次、下笔先后顺序等诸多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巨大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艺。

  “复制一幅画有时需要数十块版叠加才能完成,每一块版需要独立修版,版和版叠加时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前功尽弃。”李东方说,珂罗版沉重的设备容易造成敦煌莫高窟损坏,为此她根据珂罗版的技术原理,利用简单材料,研制出专为莫高窟使用的珂罗版土相机。

  每一次复制都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李东方举例说,以敦煌112洞窟《反弹琵琶》的复制为例,李东方和她的团队经历8个月的反复努力,最终才能完成。

  20多年间,李东方精心复制了敦煌莫高窟的9个特别精选的洞窟及壁画局部,复制的敦煌壁画作为文物资料永久留存。曾有日本画商出价1700万元人民币购买李东方复制的5种敦煌壁画,被她一口拒绝。

  值得一提的是,李东方以精湛的珂罗版技艺,让《三希贴》《明解增和千家诗》《富春山居图》等国宝“复活”,实现了海峡两岸合璧展览的夙愿。

  年逾6旬的李东方说:“在自己有生之年,要将这门独有的技艺传承下去,要用这门技艺,将祖国流失海外的国宝书画尽可能多地带回家,留给后人”。她数十年如一日,以“铁杵成针”的坚持,不断实现着人生价值,为国家守护民族文脉,为后人留下珍贵文化财富。

吴书瑞正在给古建筑的垂花门刷大色。首都文明办供图
吴书瑞正在给古建筑的垂花门刷大色。首都文明办供图

  吴书瑞也是此次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50名北京榜样之一。他出生工匠世家,从事古建彩画40春秋,参与了海内外诸多文物保护和仿古建筑营造工程。故宫博物院的乾隆花园、天坛的长廊和双环亭、中南海瀛台、天安门城楼……都记录下这位彩画大师的坚韧付出。

  古建彩画光彩夺目,制作时却倍加艰辛。吴书瑞说:“学习传统绘画技艺,原汁原味修复古建要耐得住性子。从研磨矿物颜料到打底上色做小样,整个过程需要近20步。”

  近年来,吴书瑞探索尝试让传统建筑彩画艺术从皇家园林走入千家万户。他研磨天然矿物质颜料,创作的“金韵葫芦”巧夺天工,在2016年北京国际文创产业博览会上获得“最佳展示奖”。他还建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徒弟传承技艺十余年。

吴书瑞(右)和王菊花探讨工程施工情况。首都文明办供图
吴书瑞(右)和王菊花探讨工程施工情况。首都文明办供图

  吴书瑞工作室的四壁,挂满了各式彩画小样,这些小样都是按照原规制、原比例缩制,一放大就是施工图。他说:“和玺彩画是清代等级最高的彩画,规制高、做工精致、工艺繁琐,龙啊凤啊能画好需要很多年的锤炼”。

  吴书瑞已年逾花甲,最大愿望是带徒传艺,原汁原味把中华传统文化和老祖宗的技艺传承下去。

  李东方、吴书瑞的大国工匠精神感动人们,获得北京榜样、时代楷模号,成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时代标杆,成为各行业钻研技术、刻苦攻关的学习榜样。

  北京榜样最初是从评选平凡的榜样开始的。五年来,北京全市举荐的身边榜样已达26万人,进入市级榜样库的先进人物近1万人,获得“北京榜样”周榜、月榜和年榜荣誉者超过600人,50名北京榜样年榜样人物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中,有科学家、企业家、教授、工匠,有农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普通百姓占到“北京榜样”群体的九成以上,是真正的“身边好人”,也带动起了更多的普通人争做“身边好人”。(完)

【编辑:周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