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雷锋城里的“活雷锋”

2019年03月21日 09:57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雷锋城里的“活雷锋”

  记武警辽宁总队抚顺支队执勤五中队副中队长张光付

  图为2017年2月,张光付带领“光付之光”爱心团队成员看望韩秀珍老人。王岩 摄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陈 宇 谢析搏

  初春的辽沈大地春寒料峭,可在抚顺市幸福养老院里,一名“橄榄绿”却忙得满头大汗——不仅扫院落、劈柴、包饺子,还给老人们带来了水果、牛奶和药品。

  90岁的王敏昌老人说,在他身上,“有含不住的泪水和讲不完的故事”。

  他就是武警辽宁总队抚顺支队执勤五中队副中队长张光付。

  “无上光荣的光,无悔付出的付,他以爱心为柴,让名字有了暖人的温度。相助于鳏寡老人,解囊于寒门学子,救人于危难关头,带着爱心冲锋……”2012年8月,抚顺市第六届“百姓雷锋”颁奖典礼上对他这般赞誉。

  十余载春秋,张光付的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困难群众1600多人。先后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武警部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看到别人有困难心里难受”

  “哥,我已找到工作,不要再给我汇钱了……”2018年7月,大学毕业生李占兰给张光付打来电话。

  2013年初,张光付在参与拍摄青春励志纪录片《士兵突击》时,途经云南丽江“云旅希望小学”。看到学生们上学时拎着小提袋、衣着破旧,张光付主动向学校赠送了290个书包和学习用品,还结对帮扶14名贫困学生。

  与校长余占军交流时,张光付得知,附近村庄高二学生李占兰因家庭变故已辍学近1年。

  看着李占兰家里满墙的奖状,张光付当即提出资助她上学。

  2014年9月,李占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民族大学。为了让她安心读书,张光付将每月资助金额提高到500元。

  “看到别人有困难,我就心里难受”。谈起资助初衷,张光付说,这跟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张光付的祖籍是湖北十堰,上世纪60年代末举家迁至河南。刚到邓州时,家里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热情的乡亲帮他们盖起土坯房,“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瓶油”,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1987年7月,张光付出生,父亲给他起名光富。爷爷说,不能光顾着自己富,执意把富改成付出的付。

  2005年12月,张光付参军入伍来到武警抚顺支队,驻地在著名的“雷锋城”辽宁抚顺。新兵报到后,支队组织他们参观这座城市的精神丰碑——雷锋纪念馆,这是张光付第一次近距离了解雷锋生平。

  2009年8月的一天,他陪战友到抚顺市中医院看病,看到一位老人背着老伴儿步履踉跄地上楼,赶紧跑过去背起老大娘,帮忙排队挂号、看病、交费。

  老人叫申家福,家住附近的中和村,孩子在外打工,老伴儿赵淑芬患有股骨头坏死,每年医药费近万元,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临别时,张光付要了老人的地址,没多久就带着营养品到家中探望,从此,开始了近10年的爱心资助。干农活、买粮食、劈柴、收拾院落……张光付一有空就来看望二老,给他们换了新电视,邮购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药品,还花2.7万元给赵淑芬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

  2016年,申家福去世,亲人们把张光付拉到坟头,让他填第一铲土。申家福的女儿申洋哭着对他说:“哥,只有你才有资格这么做,我爸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2018年12月,赵淑芬去世前一天,张光付前去看望。“儿啊,人家认干爸干妈都认有钱的,能借上光,我俩一点忙没帮上你,还拖累了你快10年。”赵淑芬拉着张光付的手,流着泪说。

  料理完母亲的后世,申洋深深地给张光付鞠了一躬:“你比我做得好,爸妈虽然没了,却给我留下个好哥哥。”

  翻阅张光付的《帮扶计划本》,从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到贫困学生,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一笔笔资助记录:张永山,患有痛风、风湿病,卧病在床;特困户霍树林,患脑血栓,儿子脑瘫,妻子智商不全;大学生韩志家每学期学费、生活费4500元……

  十多年来,张光付累计捐助30多万元,现在每月捐款4500元,雷打不动。精准帮扶7户特困家庭,定期资助17个贫困学生。

  “做个像雷锋那样的好兵”

  身边的战友都说,张光付身上冒着一股“傻劲”,认定的事就要坚持到底。可就是因为这股“傻劲”,他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2006年春,新兵下队后他被分到机动中队,两年后当选特勤排副班长。张光付军事素质突出,武装5公里越野即使帮战友背着枪,仍然能在18分钟内跑完全程,中队无人能敌。比武、立功、提干,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摆在他眼前。

  然而,2008年4月,为了改变生产基地的落后面貌,上级决定从机动中队挑选骨干到生产基地任职,踏实肯干的张光付被选中。面对组织的决定,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去报到,一待就是3年。

  “我要做像雷锋那样的好兵,做一颗永不生锈、闪闪发光的螺丝钉。”面对百余亩菜地、果园、田地和大量家禽,他自己翻书,主动向老农和专家请教。不到3个月,张光付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成为基地的生产技术指导。

  在拿锄头多过拿枪的3年多时间里,他从未放松军事训练。没有训练器材,他就自己焊了单双杠,自制拳击手套、沙袋和简易训练器材,带着战友一起练。近千个夜晚,张光付奔跑在漫天星光下。

  2010年底,支队选拔新训骨干,张光付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丰富的带兵经验脱颖而出,在全支队考核比武各个课目中都闯进前五名;第二年,他和搭档李岩参加总队搏击比武,斩获团体第三名,成了支队上下公认的“许三多式”人物。

  随后,他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回原中队,并于2012年提干,进入武警警官学院学习。

  “爱心团队”在行动

  工人杨俊清退休后不愿在家闲着,买了辆“小凉快”(三轮摩托车),挣个菜钱。

  一次,张光付去养老院拎的东西多,便坐了杨俊清的车。刚开始,杨俊清还以为张光付有亲属在养老院。

  2011年的一天,探望贫困老人归来的张光付正要付车费,杨俊清一把拦住:“这几年看着你扶贫济困,我打心眼里敬佩,以后用车我不收费,就当我为你做好事出一份力吧。”从此,张光付与杨俊清成了忘年交。

  张光付献爱心的行动没有因为地域变化而停止。就读四川成都的武警警官学院前,张光付交给杨俊清一份名单,约好定期汇款给他,请他代自己去看望帮扶对象。

  在张光付上学的3年时间里,杨俊清每个月都要把抚顺城跑个遍,累计义务行程超过5000公里。

  随着资助人数不断增多,张光付的日常生活变得捉襟见肘,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如何号召更多人参与到爱心活动中来。2013年3月5日,他向战友提出成立一个爱心团队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战友们为这个爱心团队起名为“光付之光”。

  6年里,“光付之光”爱心团队从7人发展到1000多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000多人,捐款20多万元。部队官兵、地方大学生、工人、律师,包括杨俊清、申洋等,先后加入了爱心团队。

  战士宁北辰是张光付手下的兵。在张光付的影响下,他成为爱心团队的一员,主动结对帮扶驻地清源县土口子小学80名特困学生,累计资助4万多元。

  “起初我对张副队长也不是很理解,后来发现奉献爱心是件很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会相互感染。”宁北辰说。

  2018年2月,张光付与牛继蓉结婚。在抚顺宴请宾客时,很多受过张光付帮助的人都来了,幸福养老院的老人们送来写满祝福的展板,还为他们现场演唱了一首《牵手》。

  当天,牛继蓉在微信朋友圈写道:“不仅爱你善良的内心,也爱你坚持的信念和足下的土地,携手并肩,白头到老。”

  采访中,张光付告诉记者,“我不图什么回报,最大的心愿就是我帮助的人以后有困难时能第一个想到我,希望他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能伸出援手。”

  今年春节刚过,张光付和爱心团队成员一道,策划开展“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计划”。他们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去宣传雷锋精神,真正让雷锋“圈粉”新时代。

  制图/李晓军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