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好人”黄士元一辈子为农民写戏 让“土”戏风靡城乡

2019年04月22日 10: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常德4月22日电 题:“中国好人”黄士元一辈子为农民写戏 让“土”戏风靡城乡

  作者 刘曼

  “蝶恋花,鸟恋巢,潇湘儿女唱湘调……”当曾在联合国总部唱响的常德丝弦《生在潇湘多自豪》的旋律响起,湖南常德丝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朱晓玲就会马上想起一位老人,并忍不住流泪。

  “没有他,就没有常德丝弦的今天。”朱晓玲口中的老人正是“中国好人”、国家一级编剧黄士元。2019年3月1日,一辈子为农民写戏的黄士元因病逝世,享年76岁。

  常德丝弦是一种地方曲种,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常德丝弦红遍大江南北,后因剧本、唱调陈旧等原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销声匿迹。随后,当地成立了以编剧黄士元为主的三人攻关小组,进行常德丝弦的创作和编排。

  1989年,黄士元创作了《洞房悄悄话》,这也是朱晓玲职业生涯的第一部戏。唱词通俗幽默、贴近乡村现实生活的《洞房悄悄话》,一经搬上舞台便大受欢迎,常德丝弦及相关剧团又“火”了。其后30年,黄士元共创作了200多个常德丝弦作品。

  朱晓玲介绍,常德丝弦30多次进京、出国演出,90%的作品是黄士元创作的。其中,《生在潇湘多自豪》演到了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一颗明珠耀南洋》在马来西亚演出后引起轰动。

  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花鼓戏也因黄士元创作的《嘻队长》而成功“复活”。

  “他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都来自于农村和农民。”记者在黄士元家乡探寻其作品魅力时,黄士元的妻子宋秀英说,他的秘诀就是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农民爱看的戏。

  黄士元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14岁起开始创作发表文艺作品。劳作间歇,农民坐在田埂上聊天,他一边听,一边在工分本的反面记下一个个带泥土味的故事。当过生产队长、今年83岁的聂其山就是《嘻队长》的原型。以前两人在一起时爱讲笑话,聂其山没有想到,别人一笑而过,黄士元却把这些生活点滴记录了下来。

  黄士元将乡邻乡亲化作了笔下的人物,农民的酸甜苦辣也在他的戏中一一呈现。《旋转的钞票》写出了现实社会对金钱的人生百态,《二嫂戏店》赞赏民营经济的新生,《待挂的金匾》《枕头风》表达农民对腐败现象的痛恨。《苏大姐做寿》《祭鸡》讽刺吃喝风人情风……

  黄士元一生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调入县城工作后,他把自己的家作为农民朋友进城的“据点”,不准他们进门脱鞋成了“硬性规定”。“他特别珍惜那股子泥土味。”宋秀英说。

  60多年来,黄士元共创作了1000余件花鼓戏、渔鼓、常德丝弦等戏剧曲艺作品,出版专著10本,共计400余万字。

  如今,黄士元戏剧曲艺创作工作室的学生们正接过老师的笔,续写农民的“土味”生活……(完)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