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庙古镇 深山里飘零的人间烟火

2019年04月29日 03:5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高庙古镇 深山里飘零的人间烟火

高庙古镇万寿宫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高大巍峨。

 

高庙古镇白酒作坊。

 

高庙古镇房屋间现出一线天。

 

家家户户都有个防火灾的石缸。

 

像这样的明清建筑在四川已不多了。

 

高庙古镇油亮光滑的青石板路。

 

游客参观老酒厂。

 

 

门楼全是木结构。

 

□李贵平文/图

  四川的古镇,已越来越多被赶鸭子上架般打造成“油漆古镇”,留存下来的原汁原味老镇已屈指可数。这当中,隐藏于四川洪雅县的高庙镇,是绝无仅有保留着原始古朴风貌的老镇。
  在方兴未艾的四川古镇旅游热里,高庙镇几乎名不见经传,很多资深的成都玩家都没听说过它的名字,更不知道它的去处。千百年来,如同深山林泉在崇山峻岭里潺潺流过,高庙古镇在漫漫时光里无声度过了一个个晨昏昼夜,日升月落。

南宋将军的归隐宝地

  高庙古镇,位于四川洪雅县西南,距县城56公里,东临峨眉山,西连玉屏山,南倚瓦屋山,北望川西平原,因老街最高处古有土地庙而得名。自古以来,这里是峨眉山、乐山大佛、瓦屋山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高庙镇的来历,地方志只是简单记载说,这里秦汉时为严道县所辖,严道是古县名,即现在的荥经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唐宋属嘉州洪雅,明初洪武四年(1317年)始有“高庙”之称。倒是当地人祖祖辈辈的口碑历史如嚼橄榄般颇有余味。
  相传,高庙李姓初祖叫李清,是南宋时一个从湖北入川任职的将军。李清戎马一生,立下许多军功也吃了不少苦头,他解甲后决定觅地归隐,带了一个姓张的伙夫和一个姓余的书僮,一路翻山越岭,天快黑时来到一处山坡,正要埋锅造饭,听得坡底山溪声传来,李清便唤书僮前往。不多时书僮回禀李清:此地山溪丰沛,鱼儿像柳叶一样多,且四周山石峥嵘,茂林修竹,雀鸟欢唱,牛羊徜徉。远处山峦的凤尾竹里,飘出几缕淡淡的炊烟。李清想:这是个好地头呀。他决定不再寻求了,就在这荒山野岭安了家。
  以后,经主仆三人一代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便有了这座藏卧于群山缓坡上的高庙古镇。李家和张家、余家在高庙是大姓,大有各承祖业的意味。
  深山里的高庙镇,长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湿气较重。我几次去高庙都遇到“雨季”,很有些吃惊。记得头一回来高庙是个春雨绵绵的下午,我独自驾车经洪雅县柳江古镇,翻山越岭来到高庙,找到那几条共七八百米长的老街。沿着青石板台阶往下走,只见积水湿滑,木板老屋的墙根布满青绿苔痕。雨中,古色门窗、雕花刻案、遮天瓦檐,还有古朴的老街、悠闲的老人、挂在檐下的老玉米,都一一投射在如镜般的青石板上,显得格外幽静、神秘。
  路上,几个背着背篼儿的农民提醒我说,高庙古镇本来多雨,遍布青苔,整天湿漉漉的,一下雨很容易让人滑倒,有的人甚至连骨头都摔断了;当地人出门大多穿着草鞋或“解放鞋”。我有些紧张了,只好小心翼翼地沿着屋檐下的干处走。
  全镇屋宇自半坡往下,呈梯级循坡建造,至坡底水岸止。缓缓往下看,古镇状如犁铧,又有说若龙头吸水,称古镇为“下山龙”。街上建筑物以江西会馆为中心,由三条长100余米,宽3至6米的老街组成。这三条街名为上街、下街、横街。横街为典型的青石街面,滴檐紧靠,仅容一线天光泄入,更添古朴幽深。每条街巷之间有石梯相连。
  地方志介绍,高庙镇迄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尚有125座,其中绝大部分建于明末清初,全是穿木结构。其房檐、斗拱、照壁、神龛、门窗等物件,除了造型逼真外,其构思更显奇特。门窗上的浮雕更如行云流水,圆雕显滑润丰满,透雕则玲珑剔透,你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云集了多少手艺精湛的好工匠。

粗犷豪放的民居之美

  高庙古镇,犹如千年古树身上湿气很重的青绿苔藓,在四季的日升月落中自生自灭。当地的小孩和老人平时很难得出门,看到我们这些游客都很兴奋,有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还一路追着看我们拍摄。小女孩的妈妈说,这里的老街老房老庙老桥都保留得很好,经常有外面的人扛着机器来镇上拍摄电视剧。常常,古朴淳厚的镇民还客串一把,被剧组人员套上长衫马褂,充任群众演员,他们几乎承包了贩夫走卒、当铺掌柜、兵痞吏员、私塾学究等角儿,那模样,那步态,那方言,都是响当当的本色出演。无论男女老少,谁都不在乎每天四五十元的“出场费”和五块钱的盒饭,乡亲们套上戏服,裹上头巾,戴上毡帽,操起家伙,像模像样地听导演安排,大过戏瘾,就图个热闹。
  镇上河边,或沟沟坎坎之地,也有许多吊脚楼。但这里的吊脚楼似乎做工粗糙,毫无章法,很多是临时修修补补,看上去并不美观。但正是如此,才体现出高庙居民的粗犷豪放。
  镇内有江西会馆、五圣公戏楼、花溪源石刻、烈士桥亭、极乐寺石雕、二峨山造像等文物保护单位。江西会馆是当地世俗生活的聚光镜,折射出纷繁的时代氛围。会馆每年要进行祭祀活动,之后同乡们一起举行宴饮,共通商情,互相交流。通常,还要请戏班子来唱戏,称作是演戏酬神。平时,江西会馆还要承担接待同乡商旅的任务,为其提供食宿,对确有困难者,提供一定经济资助,使其不至于流落异乡。
  戏楼前有近500平方米青石海漫的坝子,供人赏戏娱乐。灵官楼、江西会馆和多处独具特色的过街楼下,是商贩摆摊设点、从事经贸活动的好场所。特别是高大宽敞的五圣宫内外的集贸市场,因有广阔的建筑遮盖,风雨无阻,照常营业。

曾经繁华的“溪山行旅图”

  古镇下方,走过重重叠叠的瓦房,一道蜿蜒曲折的河谷映入眼帘,河谷间,上游的李河、中游的张河穿过山林,激流奔来。滋养着高庙的居民人户,灌溉着田畴庄稼。河上有一座约4米宽、50米长的廊桥,俗称风雨桥。因桥有两层,桥面距桥顶10多米高,当地人称桥楼子,异常气派。此地为花溪河之源,故又称花溪源。花溪河一到春天山花烂漫,桃红柳绿,鸟雀欢唱,流水一路几十里时缓时急,泉水清澈,南入青衣江。
  昔日的青衣江常年行船,人们信奉龙神。青衣江很多河段虽历经整治,但仍然滩险水急、乱石穿空,时常有商船触礁,造成船工、纤夫伤亡。江上的船号子是这样唱的:“只为活命把船拉,抛了妻儿离了家……病了听天命,死了喂鱼虾。”正是行船风险大,早些年人们在高庙镇建起了龙王庙,以祈求神灵保佑行船安全。
  世间所有的繁华,都敌不过岁月的沧桑。高庙古镇自古繁华,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更是八方客商云集的场镇和埠头。单从镇上尚存的江西会馆、五圣公戏楼即可见一斑。江西会馆,自然是清朝客居高庙的江西商人所建,五圣宫并非纪念某五位先古圣贤的宫观,乃是由五省客商合建的会馆,还有万寿宫、禹王宫,里面供奉着儒释道各路菩萨神仙,不同来历不同宗教的诸神们,只要能给乡民们以心灵依托,人们便把他们高高在上安置一室,和睦共处,同享人间香火。
  离开镇上时,雨下得更大,很快激起一层薄雾。我沿着湿漉漉的石梯一步步攀爬,仿佛走进一部用胶片格子连缀的老旧电影里。从高庙镇至今遗留的会馆和古道遗址上,通过镇上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眼前的流云走雾在我脑子里幻化出一幅活色生香的“溪山行旅图”——
  崇山峻岭中,哒哒的马蹄声和货船的号子声,撵着云雀儿回响在茂林修竹的河谷间。白天,街上的商号会馆随时人头攒动,来自山外的各路商号船夫,将大包小包山货搬下船扛上岸,整整齐齐堆码在库房的地上。接着,买卖两方斜靠在柜台上,面带微笑看着掌柜的双手飞舞,在算盘上哗啦啦一阵拨算,犹如在欣赏木偶戏幕后演员那熟练的拉线、拔棍功夫。一袋烟时分不到就结算完毕。然后,大把的汇票银两在双方手中流进流出。到了晚上,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楼堂华屋灯火通明,红灯高挂,南腔北调的社戏在锣鼓声中热热闹闹登场开演。那些富贵人家热闹归去,枕着涛声,望着窗外银月,不知今夕何夕……

直“烧”心头的草根酒

  来到高庙古镇,不得不提到远近有名的高庙白酒。
  得益于峨眉、瓦屋二山的山谷青泉、温润土质,孕育了风味不二的高庙白酒,并赢得“花溪源水酿玉浆,东坡豪饮酌千觞;瓦山春酒宴归客,醉煞玉屏万木香”的美誉。几次来高庙镇上我都注意到,这里的人家平时除了打牌闲聊,大多临街开有副食店,店里主要卖高庙白酒。人人成坐贾,家家有酒卖,我就有些好奇:平时这里游人稀少,又不是什么交通口岸,他们卖给谁呢?
  镇上北出口,有一家青砖灰瓦老酒厂,游人来了可以进去参观,门前高挂着一个酒字,木制的窗户洞开,摆放着不同价格的酒。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酒缸酒罐。最有意味的是店里还放着琴弦类的音乐。
  守门的大爷乐颠颠地带我们几个进厂转了一圈,他大讲酒厂的历史和酿酒原理。他说,这里的大储酒间里,有两三百个酒瓮,盖着密封美酒的红布,平时深埋地下,只露出个头儿。这是依照古法,将白酒埋入地下,封印沉香,就连酒窖的窖泥,都以本地特殊粘土而制。窖封的白酒,待几年十几年后取出,便是绝佳陈酿。那醇和回甜、回味悠长的口感,是千百年来寻常百姓、巷陌人家的最爱。
  大爷还告诉我说,清末和民国时期,白酒最初主要是供船工、纤夫等没钱的人喝,这些人一般不要下酒菜,进屋就打一碗酒,昂头咕咚一饮而尽,一股热辣的酒香从肠胃间嗖嗖上蹿,直“烧”喉头。由于每碗只有二两酒,也叫单碗酒。喝了这碗酒,精神更抖擞。翌日天亮,船老大站在码头喊出一声号子,货船起锚升帆,一路劈波斩浪,穿雾过霭,奔向远方……

【编辑:张燕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