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退休工人拍2万张照片 记录江城变迁

2019年05月08日 16:54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 

  16年足迹遍布三镇 上网发帖保护老建筑

  退休工人拍2万张照片记录江城变迁

  市民驻足观赏 记者曹欣怡 摄

  放下相机,他是武汉纺织机械公司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扛起相机,他是用镜头记录武汉三镇历史建筑的摄影爱好者。6日上午,流光不归——王炎生江汉里分摄影展在江汉区文化馆开展。与新中国同龄、今年70岁的王炎生说:“这是我送给祖国的一份生日礼物。”

  70余幅汉口里分照片

  讲述武汉故事

  展馆不大,悬挂了7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汉口里分照片。众多武汉文史爱好者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展品。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里巷故事》作者王汗吾深有感触地说,摄影展留存下的不仅是历史建筑的影像,还有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

  在王炎生的摄影作品里,有其乐融融的人家,也有邻里和睦的街坊;有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也有威严庄重的历史遗存。一幢幢建筑、一幅幅景象,集中展现了人文风貌。“这些作品让我深受感动,不仅有纪实意义,画面也有‘人气’,就像一首首复刻历史的‘小夜曲’。”武汉民间文史专家袁厚翔评价,“王先生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江汉区文化馆把他的作品集结成展,对‘草根’热爱我们的城市,讲好武汉的故事,是一种致敬、尊重和理解。”

  “举办展览,是王先生多年的心愿。”展览策展人、荆楚金石博物馆馆长张友海说。他是王炎生十多年的老朋友,王炎生病后,策展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头上。张友海多方联络,最后找到江汉区文化局,区文化局领导极大赞许,并责成区文化馆承办。

  展览从去年10月开始筹划,江汉区文化馆从主题选定、展览策划、展馆布置、前期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发帖记录“武汉的老房子”

  点击率超140万

  “5年没有照相了!”展会现场,王炎生在老伴的搀扶下,边走边对记者说。2014年,王炎生因意外导致脑部开刀,造成右侧肢体偏瘫,行动不便,口头表达上也略显困难。曾经挎着相机,走街串巷追寻老建筑,他十分怀念手持相机按下快门的感觉。

  王炎生的网名叫“一人行”。在汉网社区“人文武汉”板块中,一篇发布于2007年4月15日的帖子《武汉的老房子》,至今仍被置顶,而这篇帖子的发布者正是“一人行”。300多页的帖子,凝结了王炎生近20年的心血。截至目前,该帖点击率达145万。

  王炎生2002年退休后,开始一个人在武汉三镇走街串巷,拍摄记录历史建筑,追寻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年轻时酷爱摄影,从小又是在汉口老租界区兰陵路长大,所以对里分文化十分感兴趣。”王炎生说。

  一瓶水、一袋干粮、一部相机,王炎生一拍就是一天。不光拍照,王炎生还跟附近的居民聊天,了解老建筑的历史故事,回家后将其整理成文字。“现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重访拍摄过的老房子时,经常发现它们已经不在了,惋惜之余,我也庆幸保存了照片。”虽然表达不畅,但提起这些年拍过的照片,王炎生很是自豪。

  发现优秀历史建筑的火灾隐患,网上呼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带领英国教授寻访祖辈百年前创办的和利冰厂、向市政府积极推荐优秀历史建筑……王炎生以自己的“一人行”,唤起了许多老武汉人的城市记忆。目前,王炎生已经拍摄、保存了2万多张武汉历史建筑照片,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城市历史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做出巨大贡献,让城市的历史更加丰满。

  “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年底军运会又将在汉举办,这场展览是武汉城市建设变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江汉区文化馆副馆长盛卫红说,此次展览为期一个月,下一步,文化馆还将带着作品到各个街道巡展,让市民们通过历史影像切身体会到城市变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