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北京市首批科技应用场景

2019年07月03日 17:19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看病不用出社区 城管不用上马路 出门不用人挤人
  探访本市首批科技应用场景

  最新研发的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

  未来,智慧的城市生活什么样?当您走出家门去上班,小区电梯自动识别出您的身份,主动问候,告知当天的天气和最新的路况;您身体不舒服想做个检查,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行,那里诊测的数据直接传到大医院,“机器人大夫”早已诊断出病情,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意见;周末,您想带着家人去郊区旅行,无需开车,市郊铁路为您安排好了舒适的班次,并提醒前往的车厢,那里空调温度适中,孩子不容易着凉……

  北京市科委日前发布了首批10项应用场景清单,通过开放应用场景,不仅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新实验空间,而且为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孵化平台。这1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集中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民生改善等领域,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能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机会。为此,本报记者探访部分应用场景,提前感知未来的智慧生活。

  社区医院拍片就诊

  云端平台定位检测病灶

  记者来到海淀医院门诊大楼地下一层的放射科,走进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面摆放着两排电脑屏幕,每个屏幕前都坐着医生,正在仔细查看每一幅从拍片室传过来的影像,“为了方便看片子,我们的屏幕是竖放的。”放射科主任李大胜说,看片医生在这里一呆就是一天,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些细微的病灶,没过多久眼睛就酸涩了。

  李大胜告诉记者,放射科开展X射线、CT、核磁扫描等业务,每天要接待病人超过500人次。其中CT、核磁扫描病人数超过一半,每位病人的片子都需要花10多分钟才能仔细看完。全科室一共就11个看片大夫,大家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对于智能技术的加入,李大胜直言十分需要,“至少能帮我们节省一半时间,也就意味着能多看更多病人。”他说。

  如何把医生从“片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仔细诊断复杂的影像片子?这就是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在海淀医院启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项目建设的目的。海淀医院副院长戴轶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析平台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基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医学影像分析平台,将人工智能用到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涉及肺结核、乳腺结节筛查、胸部及骨关节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戴轶说,医疗影像诊断实际上就是医生“看片子”,而人工智能+医疗影像就是“机器看片”,包括“所见即所得”的影像——“机器阅片”,加上通过人工智能将影像信息转换为定量的数据并做分析,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判断,以改善医生因经验不同造成的诊断差异,减少因疲劳阅片造成的误诊和漏诊。

  在海淀医院院长张福春看来,这种方式未来投入应用后意义重大。市民可以在海淀全区26家社区医院完成影像检查,检查数据通过海淀区卫生专网实时传输到云端影像中心,海淀医院可以直接调阅影像进行诊断。在诊断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实现自动、准确、快速地定位检出病灶,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诊断结果可以快速返回给市民。张福春说,因为基于影像云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市民检查后如果需要进一步复诊或治疗,可以直接到海淀医院就诊,影像资料直接云端调取,无需重复检查,“真正意义上提升了市民的就诊体验。”

  按照计划,明年该平台将上线运营。戴轶说,希望能够获得一系列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支持,拓宽平台的接口,更好地兼容各种医疗设备,服务患者。记者了解到,目前海淀区正在研究建设全区域医学诊疗中心,中心预计将会设立在海淀医院。未来海淀医院除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外,还将拥有医学大数据平台、远程诊疗平台、家庭医生平台等,真正以智慧服务市民就医。

  城市综合治安管理

  智能摄像识别违法行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城市服务管理更加高效。目前,海淀区正在全力推进建设“城市大脑”,其中的城市智能化综合管理示范项目,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清视频、卫星遥感等技术,将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和公共安全的水平。

  行走在海淀的大街上,不少市民发现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比过去大为改观,走街串巷、垃圾乱扔的游商摊贩也比过去少了许多。“因为我们现在有了可以监管这些人和事的‘法宝’。”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的宋成栋告诉记者,海淀全区安装了9000多个智能高清摄像头,通过智能深度学习,可以自动识别多种违反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并自动移交一线的执法队员,快速反应,抵达现场处置。

  保障城市运行顺畅、市民安居乐业,不仅要有序,还得安全。不少市民都对过去曾经发生的管道跑水漫路、街面塌陷成坑等记忆犹新。在海淀,这些事件发生的风险将不断降低,因为一批物联网传感器已经上线。宋成栋告诉记者,目前区里已经率先在中关村西区的2000多个井盖安装了传感器,可以监测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水位变化等,未来传感器的分布还将在全区范围扩大。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通过海淀智能摄像头的识别功能,警方已经多次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进一步保障市民安全。

  “将这些智能设备与它们的使用者连接在一起,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搭建一个智能化的平台。这就是我们建设城市智能化综合管理示范项目的目标和意义。”宋成栋对记者说,这个项目将是一个六位一体的大城管综合业务智能化平台,具备发现问题、自动分发处置、自动搜集上报等一系列功能,“我们输入了109类城市管理中会遇到的常见事件,比如游商摊贩、开墙打洞扰民、违法建设、突发治安事件等,以及88类固定公共设施的故障特征,最关键的是它还会自我深度学习,变得更聪明,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动监控到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该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初步设计完成,预计8月份开始建设,明年将正式上线。这是海淀区“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基础业务的一部分,将与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环保、人口监测等一起,让市民出行更放心,居家更安全,城市环境更优美、有序。

  市民通勤学生上学

  市域快轨提前引导分流

  在不久的将来,市民往来城区与郊区将有新的交通工具——智能市域快轨列车。它比地铁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适,同时停靠车站、线路布局又比高铁灵活,可以充分照顾城镇市民的通勤需求。根据规划,未来北京市域快轨的通车里程将超过1500公里。

  如何打造智能化市域快轨列车,让市民充分享受市域快轨的舒适、便捷、安全?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在积极推进智能化市域快轨列车的技术研发。装备集团所属的北京京投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承担了智能市域快轨动车组的研发工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域快轨列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服务市民通勤、上学、商务等需求。正在研发的智能化市域快轨列车,最高车速每小时160公里,运营速度为普通地铁的三倍,特别适合主城区与卫星城之间通勤出行。同时,市域快轨列车采用和高铁一样的横向软面座椅,乘坐舒适度也更好。

  这位负责人表示,与智慧地铁一样,未来的智能化市域快轨列车将体现在智能运行、智能服务、智能调度等方面。例如,在智能运行方面,列车具有主动感知能力,通过视觉识别、激光雷达等技术,实现主动防撞,可以配合全自动驾驶;在智能服务方面,列车可以自动识别车厢客流情况,实时传输停靠车站,提前引导乘客分散各车厢乘车,避免“扎堆”,列车还可以根据时间以及地面、地下环境的不同光照,实时自动调节车厢照明,并能自动调整空调新风,确保乘坐舒适性;在智能调度方面,列车可以根据不同客流需要,支持快速灵活编组。

  此次“智能化市域动车示范项目”被纳入了首批10项应用场景清单。研究院也希望通过项目的发布,整合北京市相关创新资源,吸收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智能传感及显示、智慧城市及交通技术等高科技创新型技术和产品,为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孵化平台,服务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所属企业,装备集团目前已在河北省保定市投资建设现代化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制造基地,将在研发过程中重点突破双流制供电牵引、铝合金车体轻量化、车载故障预测、健康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使用更多创新性、智慧型技术和产品,促进创新技术落地转化。

  本报记者 张航 文并图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