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类首次登月50年之际,探索精神的永恒之光犹在

2019年07月16日 03:07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登月,探索精神的永恒之光

  ——写在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之际

  张梦然

  1969年7月16日,佛罗里达的夏日闷热无比。全副武装的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走进阿波罗11号,火箭激荡晴空。四天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踏上月球。

    7月3日,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登月五十年”专题展览由即日起于香港太空馆大堂举行,展出人类首次登月的相片、录像节目、模型和互动展品等,介绍月球的科学知识,并与市民一起回顾人类探索月球的艰巨历程。为庆祝人类登月五十周年,展览特别介绍首次把人类带到月球的火箭、太空船和太空衣等模型、探月飞行路线和月球陨石,重温登陆月球的历史性壮举。图为使用乐高颗粒拼砌的“未来月球基地”模型。<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李志华 摄
    7月3日,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登月五十年”专题展览由即日起于香港太空馆大堂举行,展出人类首次登月的相片、录像节目、模型和互动展品等,介绍月球的科学知识,并与市民一起回顾人类探索月球的艰巨历程。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极致的静谧与冰冷,无机的灰黑与坑洼,真实的月球与所有缱绻的传说都不同,但它依然俘获了每个人。

  对50年前的人们来说,选择到月球去,不是因为它够简单,恰恰是因为它无比艰难。决定这一计划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说:只有这个目标,可以衡量出我们的技术和实力。

  当然,美国的决定受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国内环境的影响,航天已成了政府的救命稻草——尽管如此,他们倾尽全力赢得的这场挑战,也成就了全人类,它刻下了世界航天史乃至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笔。

  在阿波罗计划中,美国付出了高达政府预算4.4%的成本,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成功6次,在美国国内提供了惊人的长期增长的就业机会。有很多人视登月为一面科学精神旗帜,实际上,为此而进行的大量研发早已惠及民众,包括蓝牙、防火服、医用透析仪,以及随手可买到的尿不湿、运动鞋垫、防辐射墨镜……更别提整个计划中带回地球的380多公斤的月岩,对其的分析影响了此后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

  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是由阿波罗17号完成的,据称这次登月,美国的电视公司已经不太愿意直播,因为观众兴趣点转移了。阿波罗17号在1972年12月离开月球,此后,再没有人类去过月球。

  多年过去,美国航天业在历经长久的荣耀与欢歌后,也开始受政策和资金双方面掣肘,自2011年起,更真正体会到艰难与感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时任负责人博尔登曾称:“于我有生之年,NASA不回月球。”当时的推特上,很多美国网友整齐的发布:休斯顿,这里是静海,鹰舱已着陆——这是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与地球的通话。

  不能说不痛苦。

  直至今年4月,NASA新局长布里登斯廷终于敲定“重返月球”。这一次,登月是探索火星的跳板。

  曾经走过1969年那个夏日的人们,很多已然白发,但他们的下一代,还会引用“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话,他们的下下一代,可能会在乐高版土星5号火箭前驻足,听长辈讲述那个震撼人心的故事。50年前的那一刻,是隽永的,是曾经努力过的人们所留下的无法磨灭的精神传承。

  继续仰望星空的想法,也会这样一代代根植在部分人心中,月落潮平,梦想却愈久愈浓。

【编辑:孟湘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