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农家女毕腊英的助学记

2019年09月19日 18: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农家女养猪30年捐助上千贫困生 从不与学生见面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晋城9月19日电 题:山西农家女毕腊英的助学记

  作者 杨杰英

  “不能让孩子们吃没文化的亏。”就因为这句承诺,山西的毕家父女靠着养猪,用三十年的时间资助上千名贫困生。

毕腊英在伯方小学图书馆整理图书。 杨杰英 摄
毕腊英在伯方小学图书馆整理图书。 杨杰英 摄

  太行山下的山西高平,一座农家小院里挤满了人,农家女毕腊英站在中间向“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晋城活动的一行人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捐资助学之路。

2017年,全国各地在污染防治工作中注重发展规模养殖,散养户将严格环保监测,不达标将被取缔。毕腊英带头关掉了自家的养猪场。 杨杰英 摄
2017年,全国各地在污染防治工作中注重发展规模养殖,散养户将严格环保监测,不达标将被取缔。毕腊英带头关掉了自家的养猪场。 杨杰英 摄

  1986年,山西高平寺庄镇伯方村出了件新鲜事。村里靠养猪富裕起来的“万元户”毕生才,将原本打算买彩电的2000元捐助给一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直到1992年,毕生才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前,共无偿资助了25名贫困大学生。

毕腊英的家里。 杨杰英 摄
毕腊英的家里。 杨杰英 摄

  “我当时想,父亲人不在了,但事儿还在,资助的学生还没完成学业,我再苦再累也得把猪喂好,继续供孩子们上学。”作为家中的独生女,毕腊英继承父亲遗志,每天起早贪黑,出圈、磨粉、拌食、喂猪、搓粉,赚钱用来资助贫困生。

家里摆满了毕腊英的各种奖杯。 杨杰英 摄
家里摆满了毕腊英的各种奖杯。 杨杰英 摄

  她先后出资设立“毕生才教育基金”“毕腊英教育基金”“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毕腊英助学基金”。三十多年来,毕腊英全家累计捐款40多万元,奖励优秀教师850多名,受到奖励的三好学生和捐助的贫困学生近千名。

  为了解决周边幼儿入园的问题,她还投资办过十年的幼儿园,入园人数最多时能达到150人,对部分贫困家庭孩子免费。“有人说我,别人办幼儿园是赚钱,我是赔钱,不知道图什么。我想的是,只要孩子们能念书,其他的都不重要。”

毕腊英养猪资助学生。资料图。 李强 摄
毕腊英养猪资助学生。资料图。 李强 摄

  捐资助学以来,她拒绝与受助学生见面,唯一的担心是怕孩子们自卑,留下心理阴影。“我从来不与受助的学生见面,不想因为我让孩子们心里觉得有什么。我做这个事儿,也从没想过什么回报。”

  2017年,全国各地在污染防治工作中注重发展规模养殖,散养户将严格环保监测,不达标将被取缔。毕腊英带头关掉了自家的养猪场。“我把养猪场关了,但捐资助学的脚步没有停,学生们还需要我的帮助。”毕腊英告诉记者,卖猪最后的一部分钱和家里六亩地的收入还能继续坚持资助。

  “我能吃苦,文化上照顾不了孩子,但我能做义工,能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关了养猪场的毕腊英还是一如既往,或到村办小学担任义务教育辅导员,或在周边乡镇做政策宣传员。

  高平市寺庄镇伯方小学的老师崔兰兰告诉记者,毕腊英经常来学校捐助的图书室里与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讲一些外面的见闻,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些知识。“作为一名90后,一开始不理解养猪的具体过程,只是觉得很辛苦。她平时省吃俭用,攒起来的钱都投入到学生身上,给孩子们带来知识,这对孩子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山西省八届人大代表,晋城市五、六、七届代表,高平市一至六届代表,山西省闻名的助学模范,毕腊英在捐资助学的同时,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她提出关于加强文化养老、改进镇村干部能力培训、加大知识型农民培养、强化农村道路养护、强化农村中医药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帮助各单位改进工作。

  其中,她提出的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黄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香菇、红薯等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为高平改进“三农”工作提供了参考,高平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推进顺利。寺庄镇“黄梨谷”项目前期已经开展,为当地梨农带来更多增收机会。

  “毕大姐是我们寺庄镇的一个楷模,除了捐资助学,她提了很多好建议,尤其在黄梨产业振兴这一块做了很大的贡献。”寺庄镇党委书记贺俊峰介绍,毕腊英的推进黄梨产业发展建议得到高平市的积极回应。按照规划,以寺庄为主,全市范围内要建100个黄梨园,种5万亩黄梨,产2亿斤梨,产值15亿元。

  如今,在毕腊英的影响下,两个女儿都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我一直觉得,人要有文化,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所以,我捐资助学的脚步不会停。”毕腊英说。(完)

【编辑:李泊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